第287章 设定:XTA-11——“闪电隼”(4 / 5)

500吨TNT。

S/A-B-BET-4A型1000KG级增强型侵彻航弹,聚变战斗部,当量吨TNT。

S/A-M-CKEM-4X型1000KG级高速动能钻地弹,纯动能穿透。

R/A-B-SPW-3D型末敏弹发射器,1000KG,250枚子弹头。

S/A-M-HCM-5S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2000KG,单枚当量1500万吨TNT的聚变战斗部或动能侵彻型战斗部,具备反轻型舰艇能力。

S/A-M-LACM-6P型超远程巡航导弹,2000KG,单枚当量1500万吨TNT的聚变战斗部,或携带分导式聚变战斗部,最多可携带十二枚当量100万吨TNT的分弹头。

服役概况:

XTA-11于2298年四月12日首飞,2299年3月1日即进入现役,同年六月5日装备超过一个空军师,正式形成战斗力。同月15日,由国防军空军少校廖建华驾驶,取的XTA-11的首个击坠,同次战斗中,廖建华单次出击即取的五个击坠,在战斗中进行了两次补给,合计击坠敌机十八架。

2300年,为了解决服役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TRR-010复杂的三模态切换机构的维护问题,XTA-11进行了一次简单升级,换装了TRR-010的改进型号TRR-050型发动机,该发动机通过简化切换机构结构,在尽可能不降低发动机性能的前提下优化了维护性问题。换发之后的XTA-11根据联邦装备命名规范,被称为XTA-111,因为迭代幅度较小,代号依旧为闪电隼。

同年,适配新式弹仓内复合以及联合挂架的XTA-111改进型正式服役,被称为XTA-112,代号依旧为闪电隼

2301年,廖建华率领的XTA-112中队依靠弹仓内的复合挂架,携带超重型弹药进行突防,成功摧毁瓦尔克帝国大型武装空间站,完成星际时代首次仅用战斗机作为主要攻击力量,完成对大型目标摧毁任务。

同年,在XTA-112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挂架位置,优化弹仓结构,使得在使用外部挂载点的同时可以使用侧弹仓。该型号被称为XTA-113,代号不变。

2302年,寰宇科工在材料上取得突破,成功研发出以六号和八号超合金为基材的二超合金,相较原本的3#-12#二超合金,强度提高了4%,重量降低了2%,并且可以选装G/A-ICIS-1S的双座型改型G/A-ICIS-1D。使用新材料建造的XTA-11被称为XTA-114,由于机身材料迭代,无法通过旧机身改造,因此代号发生变化,新的代号为“闪电隼B型”。

同年,在单座型XTA-114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挂架设计结构,强化多功能打击能力的XTA-115问世,被称为“打击隼”,XTA-115随后完成了双座型适配,进一步强化了打击能力,解放了单座型的空优潜力。为了区分,进行了代号上的独立,双座型代号更新为XTA-116。

2303年二月,寰宇科工在XTA-114的基础上,正式推出XTA-11的最新改进型号。

该型号换用最大推力达到19.7吨的TRR-100型三模态变循环发动机,搭载单堆功率达到400MW的第三代冷核聚变反应堆,A/A-ARAD-6X型战斗机专用机载雷达,强化对他国主动隐身系统的穿透能力,针对战斗机进行特化设计的第二代机载主动隐身设备A/U-ASED-2S以及A/A-DFFS-6C的强化型号A/A-DFFS-7C,强化了护盾容量上限以及紧急模式下的充能速度。

第二代全景化嵌入式战斗机驾驶舱A/A-ICIS-2S也得以应用,这一驾驶舱最大的改进就是新一代线性座椅,对高过载的缓冲能力进一步提升。

同时,寰宇科工对机翼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补足了可变后掠翼结构的缺点,在不固定机翼后掠角的前提下为战斗机安装了翼下挂载点。同时,优化了挂架位置以及结构设计,使得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