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在岭南,以广州经略使身份兼领南岭、南海两道节度使的茶陵驸马乔嘉言,面临吉义率领越海义军主力三万大军猛攻,困守在广州城里。
乔嘉言还在盼望着,派往京城的使者向皇帝告急之后,皇帝能够顾念与御妹茶陵公主那么玩得来那么要好的兄妹之情,想办法派遣援军来救援。
岂知真正的无忧天子,如今已成了无命天子,葬身在骊山行宫一口已被填塞的深井之中。
如今头上围着抹额的皇帝,其实是段仙芝戴上如意箍伪装而成。
已死的真皇帝,怎能顾念御妹?伪装的假皇帝,又怎会顾念御妹?
至于前来救援广州的西南诸侯各路援军,还在尽力拖延,找借口磨蹭以便尽慢赶到。
但是再怎么拖延,距离较近的两家诸侯——桂北节度使第五强、桂南节度使朱恒威所派出的援军,终究无法太过磨蹭,不情不愿地开到了广州。
乔嘉言便派这两支生力军去驻守广州以东的两座江岸要塞——赤岸戍与紫石戍。
赤岸戍与紫石戍位于番禺县与增城县的交界处,位于珠江入海口水域顶端的位置。
这一带原本是海,后来由于泥沙冲积的缘故逐渐变为陆地。
珠江入海口原本是个扇形的水域,到如今缩小成为三角形,其顶端一角附近有个村子,位于赤岸戍与紫石戍中间。
该村因为是黄姓之人始建,最初是从一片沼泽泥滩之中开辟出来,泥滩称为“浦”
,遂得名“黄浦”
;后来泥滩变成了坚实的陆地,水去而土实,遂改“浦”
为“埔”
,变为“黄埔”
,因此如今叫做黄埔村。
黄埔村的水岸是个不错的港湾,且位于两座要塞中间比较有安全感,从外海进入珠江口的商船越来越多选择在此停泊,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良港。
赤岸戍与紫石戍相距二十多里,与中间的黄埔村正好合称为赤黄紫一线。
赤和紫的得名都是因为当地石头的颜色,黄却是姓氏,只因江岸边的黄色石头实在太多,不如赤色与紫色石头稀罕,因此不太适合用来做地名。
比如“赤壁”
、“紫石壁”
这样以特殊地貌命名的地名,易记易认;但如果是“黄壁”
、“黄石壁”
,那就实在太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地貌,难记难认不是?至于黄州附近的地名“黄石矶”
,其实是因为名人黄石公而得名。
还有“黄冈”
、“黄陂”
、“黄石”
等地名,其实都是因为古时候黄国的后人定居开拓的缘故而得名,并非是因为黄色的山岗、黄色的山坡、黄色的石头。
又比如着名的“黄山”
,其实也不是因为山的颜色黄而得名,其实黄山的石头大部分是黑色的,古时候本来叫做“黟山”
。
“黟”
字顾名思义,就是“多黑”
的意思,但这个字太冷僻了。
越来越多旅行家现这座山特别秀丽,寻思着应该改个更通俗的名字以便告诉更多的人。
正好有传说黄帝曾经在这里炼丹,那么是否改名叫做黄山?当朝天子得知之后,御笔一挥就赐名黄山。
由于有天子赐名、朝廷推广,黄山这才出名,否则要是还叫做黟山,活该它默默无闻!
至于着名的“黄河”
,那确实是因为颜色得名,因为它是全天下“大的河之中最黄的、黄的河之中最大的”
,只有它最配得上黄河之称。
总而言之,黄是寻常土石之色,到处都有,用该颜色作为地名需要谨慎,搞不好就会沦为许多村里都有的“黄泥沟”
、“黄石坑”
、“黄狗蛋坳”
之类泛滥俗气的地名。
第五强、朱恒威派出的两支援军来到赤黄紫一线。
朱家军主将朱恒扬十分果断,抢先占据靠近广州的紫石戍。
第五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