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大明马政,内廷暗涌
天启二年。
九月上旬。
北京的秋意已浓。
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外,几株古梧桐的叶子被秋风染成赭黄,偶尔有一两片飘落,落在汉白玉栏杆上,无声无息。
暖阁内却暖意融融,银丝炭在地龙里燃着,不冒烟也不呛人,只将空气烘得温润。
紫檀木大案上摊着几册厚厚的文册,洒金宣纸上密密麻麻写着墨字,边角处还留着朱批的痕迹。
那是太仆寺呈报的马政整顿详册。
朱由校身着明黄色常服,袖口绣着暗纹龙纹,正端坐案后翻检文册。
他手指修长,翻过纸页时动作轻缓,目光却锐利如鹰,落在“复草场”“牧马数”等字眼上时,眉头会不自觉地舒展几分。
案前两侧,太仆寺少卿薛贞与兵部左侍郎张经世垂手肃立,两人都穿着绯色官袍,袖口已被手汗浸得微潮。
自去年领了整顿马政的差事,他们夙兴夜寐,今日总算能当面回禀成果,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复辽东、北直隶、济州岛被占草场十万顷,可牧马二十万匹。”
朱由校的声音不高,他抬起头,目光扫过薛贞与张经世,嘴角微微上扬。
“不错,这两处的差事,你们办得扎实。”
薛贞与张经世对视一眼,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半截。
薛贞上前一步,躬身道:
“陛下圣明!辽东草场此前被豪强侵占大半,多亏陛下派辽东经略整顿吏治,那些豪强才不敢顽抗。
北直隶清丈土地时,地方官全力配合,草场边界很快便厘清。
济州岛那边,水师提督派人看护,没让倭寇、海盗再滋扰。
都是仰仗陛下的威德,臣等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
这话既捧了皇帝,也没失了分寸。
朱由校闻言轻笑。
“你们的辛苦,朕看在眼里。
马政是边军根基,若是能多养出二十万匹军马,将来九边的防务,便能多几分底气。”
可说着,他的目光又落回文册后半部分,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只是,其他地方是怎么回事
南京太仆寺管辖的八府四州,才复草场五千顷
陕西、甘肃两行太仆寺,加起来也才八千顷
这与辽东、北直隶的数字,差得也太远了。”
暖阁内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薛贞的额头渗出细汗,他上前半步,躬身时腰弯得更低了,声音也比之前谨慎几分:
“陛下容禀,南京、陕西、甘肃三地的马政整顿,确有难处。
南京太仆寺下辖的州府,多有勋贵庄田与草场交错,那些勋贵们以‘祖产’为由,不肯轻易退地。
陕西、甘肃两地,近年多有流民扰境,草场边界被破坏严重,清查起来需逐户核对,耗时耗力。
臣等已加派人手,过段时间,应当能有更多成果。”
“应当”
朱由校重复了这两个字,语气里的不悦更浓了些。
他放下手中的朱笔,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薛贞身上。
薛贞只觉得那目光像带着重量,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手心的汗也越渗越多。
可片刻后,朱由校的语气又缓和下来。
他看着薛贞紧张的模样,心里清楚。
这两人并非怠政。
去年接手马政时,太仆寺几乎是个烂摊子,草场被占、军马锐减,边军甚至出现“一卒配半马”的窘境。
薛贞与张经世能在一年内复回十多万顷草场,已算难得的实绩。
若换成那些只会推诿的庸官,恐怕连一半都做不到。
“朕知道你们尽力了。”
朱由校的声音重新变得沉稳。
“南京的勋贵、陕西的流民、甘肃的边患,都是积年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你们不必急着求成,只需把清查的进度、遇到的难处,如实呈报便可。”
薛贞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