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重任在肩,各怀机锋(1 / 4)

皇明 佚名 2989 字 18天前

第318章 重任在肩,各怀机锋

“这几个月清理漕运,有什么感想”

朱由校并没有急于给他指派新的差事,只是靠在御座上,目光平静地看着他,仿佛在审视一件久未打磨的利器。

杨涟垂眸沉思片刻,语气凝重地开口:“回陛下,漕运之弊,已深入骨髓。从南方粮户交粮开始,到沿途漕官盘剥、运丁勒索,再到京师粮仓的舞弊,环环相扣,早已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贪腐网络。”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臣这几个月虽查处了不少贪官,可也发现,这漕运的积弊,并非单靠严惩便能根除。百万漕工,上至领运千总,下至纤夫、脚夫,世代依漕运为生,其中不少人靠着‘灰色收入’才能养家糊口。若是用刮骨疗毒的法子一刀切,先伤的未必是达官贵人的利益,反倒是这些底层漕工要先断了生计。”

朱由校闻言,脸上掠过一丝沉郁的沉默。

他何尝不知杨涟所言非虚。

漕运这块肥肉,达官贵人啃噬的是大头,可层层盘剥下来,也确实养着百万张嘴。

这些人或在粮船上行私货,或在码头吃回扣,虽非正途,却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活路”。

若是改革过于激进,一下子断了这些人的生路……

朱由校的目光落在案上那份关于“白莲教在运河沿岸活动”的密报上,眼神愈发冷冽。

这些漕工大多是破产百姓出身,本就对朝廷积怨颇深,一旦没了活路,再被白莲教那些“均贫富、等贵贱”的邪说煽动,怕是会立刻揭竿而起。

运河贯通南北,一旦出事,江南的粮草运不到京师,北方的军饷送不到辽东,整个大明的根基都可能动摇。

“你说得对。”

朱由校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权衡后的审慎。

“改革如治水,堵不如疏。若是不顾底层生计一味强推,怕是水没治好,先冲垮了堤坝。”

他看着杨涟,眼中多了几分赞许:“你能看到这一层,说明这几个月的漕运没白跑。看来,让你去运河历练,果然没看错人。”

杨涟心中一震,原来陛下早有深意。

他躬身道:“臣不敢居功,只是亲眼所见,才知改革之难,远超想象。”

“难,才要做。”

朱由校站起身,走到杨涟面前。

“但怎么做,是门学问。既要剜掉贪腐的毒瘤,又不能让百万漕工失业,这便是你接下来要琢磨的事。”

杨涟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陛下这是要把漕运改革的担子,正式交到他手上了。

他深吸一口气,抱拳躬身,语气坚定如铁:“臣,遵旨!

“要解决漕运的积弊,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得有长久的打算。”

“不过你这几个月清查下来,朕看,让漕运清朗个两三年,应该是没问题的。”

说到这里,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杨涟身上,终于切入了正题:

“眼下漕运的梗阻确实缓解了不少,京师的粮价,比去年这个时候低了五成,百姓能买得起米了,这是实打实的成效,谁也抹杀不了。”

话音稍顿,他的语气渐渐凝重起来:“但还有些地方的问题,非但没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成了扎在大明身上的毒刺。”

杨涟心头一凛,立刻明白了。

皇帝要给他派新差事了。

看这语气,这差事定然比整顿漕运更棘手,更具挑战性。

可他非但没有丝毫退缩,胸中反而涌起一股跃跃欲试的豪情。

漕运的泥潭他都蹚过来了,还有什么坎过不去

“陛下。”

杨涟上前一步,腰杆挺得笔直。

“无论是什么难事,臣都接下了!只要是为了大明,臣万死不辞!”

“好!”

朱由校眼中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