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天子大婚,朕即规矩(1 / 5)

皇明 佚名 4077 字 18天前

第260章 天子大婚,朕即规矩

天启元年,五月初四。

北京城。

夏日的暖风拂过京师九门,这座煌煌帝都此刻正沉浸在一片祥和繁华之中。

辽东战场的烽火狼烟仿佛远在天边,街巷间听不到金戈铁马的肃杀,唯有此起彼伏的市井喧嚷。

自新君登基以来,一连串新政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底色。

尤其是杨涟奉旨整顿漕运后,昔日盘踞河道的“漂没”恶吏被一扫而空,淤塞多年的水道重新畅通无阻。

江南的粮船昼夜不息地驶入通州码头,各地转运而来的漕粮堆满了京仓,连带着码头脚夫的号子声都比往年响亮三分。

城门外,曾经蜷缩在草棚中的流民们,如今正弯腰在属于自己的田垄间。

洪承畴持天子剑清丈畿辅荒地,将那些被豪强隐匿的无主之地,一亩一亩地分给衣不蔽体的贫民。

春播的粟种刚入土,炊烟便已从新起的茅舍顶上袅袅升起。

吃饭的嘴多了,可锅里熬的粥却稠了。

这全仰赖圣天子的恩德。

最让坊间津津乐道的,还是东西两市粮价的暴跌。

去岁还高悬“每石二两”的水牌,如今竟被朱笔改成了“一两银”。

原来皇帝亲自坐镇顺天府,将那些囤粮抬价的奸商锁拿问罪,连带着盐价、布价也纷纷低头。

大明的百姓,骨子里透着淳朴,却也生就一双雪亮的眼睛。

他们或许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谁让他们碗里的粥稠了、身上的衣裳厚了,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自打皇帝整顿漕运、清丈土地、平抑粮价,京城的市井小民们便渐渐尝到了甜头。

街头巷尾的茶摊上,老农们捧着粗瓷碗咂摸着嘴:“往年这时候,米价早涨到天上去了,今年倒好,一石米才一两银子!”

卖炊饼的王老汉更是逢人便夸:“自打万岁爷登基,咱这买卖好做了,连税吏都不敢再伸手要‘孝敬’了!”

锦衣卫的番子们混迹在酒肆茶楼,但凡听见有人念叨句“皇上圣明”,转眼间这话就能变成《皇明日报》上的万民称颂。

东厂的探子更是无孔不入,连孩童传唱的童谣里都掺着“天启爷,降甘霖”的词儿。

这般铺天盖地的舆情造势之下,莫说是寻常百姓,就连那些往日里爱挑刺的酸秀才,如今在文会上也不得不捻须叹一句:“陛下施政,确有仁君之风。”

更妙的是官府的手段。

街头说书人的话本里,皇帝微服私访惩贪官的故事被添油加醋。

庙会戏台上,新排的《龙颜赈灾》引得老妇们直抹眼泪。

就连城隍庙的庙祝发签文时,都不忘补一句“此乃陛下洪福所佑”。

这般润物无声的功夫,早把“圣天子”三个字烙进了黎民心底。

当然,这几日北京城的热闹,远不止百姓们因新政而日渐宽裕的生活。

一场震动九州的盛事正在上演。

登基大半年的大明天子,终于要大婚了!

顺天府衙役们挨家挨户地敲着铜锣宣告:棋盘街、大明门御道等通衢要道,须悬挂朱漆描金的红绸宫灯;沿街商户则需在门楣张贴御赐的“天作之合”洒金对联。

更有三日内取消宵禁的恩典。

待到华灯初上时,整条街市烛火煌煌如星河倾泻,摩肩接踵的人潮里,卖人的老汉一夜间竟用光了三担麦芽。

朝廷的恩赏更是实在。

五城兵马司的吏员抬着铜钱筐沿坊发放,每户二十文“喜钱”虽不算多,却够贫家买半斗糙米。

更有趣的是东岳庙前的景象:求子的妇人挤满了三进院落,白发老道站在香案上撒符纸,口中念着“此乃陛下真龙之气所化”的吉祥话。

那描着金粉的“龙凤符”甫一出手,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