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皇帝为啥砸钱养文人?就怕他们帮农民起义(2 / 3)

来,朝廷的开支会增加很多啊……”

“开支增加怕什么?”赵光义打断他,“只要能保住大宋的江山,只要能不让农民起义壮大,多花点钱算什么?要是农民起义真的壮大了,要是有知识分子帮着农民起义,攻进汴京,那大宋的江山都没了,还在乎这点开支?”

赵普没再说话,他知道赵光义说得对——比起大宋的江山,这点开支确实不算什么。

第二天一早,赵光义就下了旨,提高文人的待遇和福利,还特意强调,只要文人能多写文章、多写诗词,歌颂大宋的繁荣昌盛,安定民心,就会有更多的赏赐。

旨意传下去,全国的文人都炸了锅。以前,文人就算考中科举,俸禄也不高,还要交税服徭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不仅俸禄涨了,还能分田地,家人不用交税服徭役,还有赏赐拿,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有个叫王禹偁的文人,刚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成武县主簿,一个小官。接到旨意后,他很快就分到了三百亩良田,还收到了朝廷赏赐的锦缎和银子。他特意写了一首《谢恩诗》,里面有“陛下恩深似海,臣当以死报之,多颂大宋,不辱使命”的句子,派人送到汴京,献给赵光义。

赵光义看了诗,很高兴,又赏了王禹偁黄金五十两,还下旨把他调到汴京,任大理评事,让他在朝中任职。王禹偁感激涕零,从此更加卖力地写文章,歌颂大宋,不管是大宋的农业丰收,还是朝廷的仁政,他都写进文章里,刊印出来,让各地的文人抄写传唱。

还有些地方上的文人,以前没考中科举,日子过得很苦,靠给人抄书、教书为生。接到旨意后,他们也主动写文章、写诗词,歌颂大宋,把文章送到当地的官府,官府再上报给朝廷。只要文章写得好,能安定民心,朝廷就会给他们赏赐,有的还能被推荐入朝为官。

有个叫张咏的文人,在蜀地教书,没考中科举,日子过得很清贫。他看到蜀地刚平定王小波起义,老百姓还有些不安,就写了一篇《蜀地安歌》,里面写着“大宋治蜀,百姓安乐,五谷丰登,无灾无难”,还编成小曲,教给学生们唱。学生们唱着小曲,传遍了整个蜀地,老百姓听了,心里的不安慢慢消失了,都觉得大宋确实好。

当地的官员把这事上报给朝廷,赵光义看了《蜀地安歌》,很满意,下旨召张咏入朝,任太子中允,还赏了他良田两百亩,黄金三十两。张咏到了汴京后,更加卖力地歌颂大宋,后来还成了大宋的名臣,治理地方很有一套。

可也有一些文人,觉得这样做不对,不想只给大宋唱赞歌,还想给朝廷提意见,指出朝廷的不足。有个叫王禹偁的文人(与前文王禹偁同名,为不同人),刚考中进士,觉得朝廷有些政策对老百姓不好,就写了一篇《论时政疏》,里面指出了朝廷的几个问题,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没有一句歌颂大宋的话。

这篇疏文送到赵光义手里,赵光义看了,脸色沉了下来。他把疏文扔给赵普:“你看看,这就是朕养的文人?朕给了他高待遇,给了他良田银子,他不写文章夸大宋,反而挑朝廷的毛病,这不是给老百姓添乱吗?”

赵普说:“陛下,王禹偁虽然没歌颂大宋,可他提的建议也有些道理,不如……”

“没什么不如的!”赵光义打断他,“朕养文人,是让他们给大宋唱赞歌,安定民心,不是让他们挑朝廷的毛病,给老百姓添乱!要是每个文人都像他这样,天天挑朝廷的毛病,老百姓就会觉得大宋不好,就会想着起义,那朕提高文人待遇,还有什么用?”

他当即下旨,把王禹偁贬到商州,任团练副使,还特意嘱咐当地的官员,盯着王禹偁,不让他再写挑朝廷毛病的文章,要是他能改过来,多写歌颂大宋的文章,再考虑把他调回汴京。

王禹偁接到圣旨后,心里很委屈,可也不敢违抗,只能带着家人,去商州任职。到了商州后,他看着身边的良田和朝廷给的俸禄,又想起被贬的经历,慢慢改了主意。他开始写文章歌颂大宋,写商州的百姓如何安居乐业,写朝廷的政策如何好,还把文章送到汴京。

赵光义看了他的文章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