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皇帝为啥砸钱养文人?就怕他们帮农民起义(1 / 3)

太平兴国三年秋,汴京皇宫的崇文院,堆着几十卷各地送来的奏报。

宋太宗赵光义坐在案前,手里捏着一份来自蜀地的奏报,脸色沉得厉害。奏报上写着,蜀地有个叫王小波的农民,带着几百个村民起义,说要“均贫富”,才半个月,就聚集了上千人,还占了两个县城。

“陛下,蜀地的官员已经派兵镇压了,王小波的起义军没什么章法,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枢密使赵普站在旁边,见赵光义脸色不好,连忙说道。

赵光义把奏报往案头一扔,指着奏报问:“没什么章法?半个月从几百人涨到上千人,还占了两个县城,这叫没章法?你再看看这份,唐末黄巢起义,刚开始不也是几个农民带头?后来怎么就攻进长安了?”

他又从一堆奏报里翻出一本旧卷宗,扔给赵普:“你自己看,黄巢起义的时候,有多少知识分子跟着他?王仙芝、尚让,以前都是读书人,就是他们帮着黄巢出谋划策,写檄文,号召老百姓跟着起义,才让起义军越来越壮大,最后把大唐的江山都搅乱了!”

赵普接过卷宗,翻了几页——上面记着,黄巢起义军里,光是能写檄文、懂谋略的知识分子,就有十几个。那些檄文写得煽动人心,老百姓看了,都觉得黄巢是来救他们的,纷纷加入起义军,才让起义军从几千人,变成了几十万人。

“陛下,您的意思是……”赵普抬头看向赵光义。

“朕的意思是,农民起义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知识分子跟着掺和!”赵光义站起身,在殿里来回走,“农民没读过书,不懂谋略,不懂怎么号召人,就算起义,也只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可知识分子不一样,他们读过书,懂谋略,还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写一篇檄文,就能让老百姓跟着起哄;他们出一个主意,就能让起义军变得有章法;他们要是帮着农民起义,那大宋的江山,就危险了!”

这话刚说完,翰林学士李昉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篇刚写好的文章,躬身说:“陛下,这是臣写的《大宋颂》,歌颂我大宋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想刊印出来,让各地的文人抄写传唱。”

赵光义接过文章,看了几行,嘴角慢慢翘了起来。文章里写着“大宋承天应命,扫清五代之乱,百姓归心,五谷丰登,四方来朝”,字字都在夸大宋好。他把文章递给赵普:“你看看,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作用。李学士写一篇《大宋颂》,各地文人一抄传唱,老百姓就知道大宋好,就不会跟着乱起哄,就不会想着起义。”

赵普看了文章,点头说:“陛下英明,李学士这篇文章,确实能安定民心。”

赵光义看着李昉,说:“李学士,你这篇文章写得好,朕有赏。赏你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再赐你一座新宅院,就在金梁桥边,出行方便。”

李昉连忙磕头:“多谢陛下赏赐!臣以后定当多写文章,歌颂我大宋,为陛下分忧!”

等李昉走后,赵光义对赵普说:“你看,只要给文人好处,让他们多写文章夸大宋,多给大宋唱赞歌,老百姓就会觉得大宋好,就不会跟着农民起义。以前五代十国的时候,皇帝都不重视文人,文人没饭吃,没官做,就会跟着农民起义,帮着农民出谋划策。现在朕给文人高待遇,让他们有饭吃,有官做,有房子住,他们还会去帮农民起义吗?”

赵普说:“陛下说得对,文人大多求的是功名利禄,只要陛下给他们足够的待遇和福利,他们就会忠心于陛下,忠心于大宋,不会去帮农民起义。”

“所以,朕决定,再提高文人的待遇!”赵光义拍了拍手,“第一,给朝中的文人涨俸禄,宰相、枢密使这些高官,俸禄再涨三成,翰林学士、六部尚书这些官员,俸禄涨两成,就算是地方上的小官,只要是文人出身,俸禄也涨一成;第二,给文人分田地,凡是考中科举的文人,不管是状元还是秀才,都能分到良田,考中状元的分五百亩,考中进士的分三百亩,考中秀才的分一百亩;第三,文人的家人不用交税,不用服徭役,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安心给大宋唱赞歌,安心治理地方。”

赵普愣了一下:“陛下,这样一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