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玄幻奇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_第四章 毁灭之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_第四章 毁灭之路(1 / 3)

推荐阅读:

做了一件坏事,却绝不会后悔愧疚,并为之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坏人,一个纯粹的坏人,一个坏得掉渣的坏人。

参考消息

八千女鬼乱朝纲

《烧饼歌》是一本诗歌体的谶纬之书,相传它的作者乃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在这本书中,刘伯温神秘兮兮地对近五百年来的大事都作了一番预言,其中有一句:“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所谓“八千女鬼”,实际上就是将“魏”字分拆了一下。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能猜得出,这就是在说魏忠贤祸国一事。这本书极有可能是近代人事后诸葛亮式的伪作,只不过托名刘伯温罢了。否则刘伯温果真有如此神奇的预测本领,为何算不到自己不能善终呢?

魏忠贤,就是这样一个坏人。

混混的幸福

魏忠贤,北直隶(今河北)肃宁县人,曾用名李进忠。

对于魏公公的出身,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的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另一种说,他的父母都是街头玩杂耍的。

说法是不同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无论农民或玩杂耍的,都是穷人。

家里穷,自然就没钱给他读书,不读书,自然就不识字,也没法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小孩不上学,父母又不管,只能整天在街上闲逛。

先下手为强

邹元标被重新起用后,于天启二年,在京师建了一个首善书院,并经常与人在此讲学,影响很大。由于第二年是京察年,给事中朱童蒙、郭允厚、郭兴治三人担心到时候邹元标会整他们,于是决定先发制人。朱童蒙率先发难,弹劾邹元标等用讲学来培植门户。邹元标上疏自辩,提出辞职,被皇帝挽留。接着郭允厚迅速跟进,继续弹劾邹元标。此时魏忠贤刚窃取大权,便下旨严厉斥责讲学的行为。对此,叶向高等人反应强烈,力挺邹元标,并扬言要集体辞职,最后被皇帝婉言劝阻。不料,郭兴治还不罢手,竟在奏章中将邹元标比做山东反贼徐鸿儒,百般诋毁。邹元标心力交瘁,索性告老还乡。

天启年初朝廷党派势力的消长

这就意味着,汪文言先生连哄带骗,好不容易建立的牢固同盟,就此彻底崩塌。

赵大人在把他们扫地出门的同时,还不忘给这四位下岗人员一个响亮的称号——四凶。为此,他还写了一篇评论文《四凶论》,以示纪念。

天启三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是京察年。

所谓京察年,也就是折腾年,六年一次,上级考核各级官吏,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万历年间的几次京察,每次都搞得不亦乐乎,今年也不例外。

按照规定,主持折腾工作的,是吏部尚书,也就是说,是赵南星。

赵南星是个很负责的人,经过仔细考察,列出了第一批名单,从朝廷滚蛋的名单,包括以下四人:亓诗教、官应震、吴亮嗣、赵兴邦。

如果你记性好,应该记得这几位倒霉蛋的身份:亓诗教,齐党首领;赵兴邦,浙党骨干;官应震、吴亮嗣,楚党首领。

在那条通往最高宝座的道路上,只有最优秀、最聪明、最有天分的人,才能到达终点。

但许多人不知道,有些不那么聪明、不那么优秀、不那么有天分的人,也能走到终点。

因为在通往终点的方向,有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太监之路。

不同的人,不同的脑袋,不同的手。

参考消息

无名白

无名白,又叫私白,明清时专指那些没能当成太监的阉人。明后期,私自阉割的人越来越多,但宫中太监的岗位实在有限,有竞争必然会有淘汰,所以绝大部分阉人只好成为“无名白”。这些人中出路最好的,当属到权贵之家充役的。差一点的,就到澡堂子里专门为太监们搓澡——虽然收入微薄,但有机会接触太监界的高端人士,尚有咸鱼翻身的机会。但即便是这样的工作机会也不多,大部分阉人只好沦为乞丐。这帮人经常结群在京城四周游荡,见人便强行乞讨,一有机会便公然实施抢劫,社会危害极大,时人称其为“丐阉”。

能否出人头地,只能靠你自己,靠你那非凡的智力、领悟力,以及你那必定能够超越常人、必定与众不同的信念。

事实上,自明代中期,每年都有上千名符合条件(割过了),却没法入宫的太监(候选)在京城等着。

要知道,万一切了,又当不了太监,那就惨了。虽说太监很吃香,但归根结底,吃香的只是太监的工资收入,不是太监本人。对于这类“割了”的人,人民群众是相当鄙视的。

所以众多未能成功入选的太监候选人,既不能入宫,也不能回家,只能在京城混,后来混的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京城社会治安的稳定。为此,明朝政府曾颁布法令: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阉割。

我一直相信,世事皆有可能。

太监之所以如此热门,除了能够找工作、混饭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权力。

混混都混不下去,人生失败到这个程度,必须豁出去了。

经过短期的激烈思想斗争,魏忠贤树立了当太监的远大理想。然而,当他决心在当太监的大道上奋勇前进的时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要当一名太监,是很难的。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做太监,是迫于无奈,是没办法的办法。

现在,我要严肃地告诉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监,是一份工作,极其热门的工作,而想成为一名太监,是很难的。

事实上,太监这个职业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一个极其简单的原因——宫里只有女人。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娶了老婆,后来还生了个女儿,一家人过得还不错。

但为了快乐的混混生活,魏忠贤坚定地抛弃了家庭。在他尚未成为太监之前,四处寻花问柳,城中的大小妓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家里仅有的一点钱财,也被他花光用尽。

被债主逼上门的魏忠贤,终于幡然悔悟。经过仔细反省,他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所有——还有个女儿。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卖掉了自己的女儿,以极其坚定的决心和勇气,还清赌债。

能干出这种事情的人,也就不是人了。魏忠贤的老婆受不了,离家出走去改嫁了。应该说,这个决定很正确,因为按当时的情形看,下一个被卖的,很可能是她。

这就是东林党成功的全部奥秘,很明显,不太符合其一贯正面光辉的形象,所以如果有所隐晦,似乎可以理解。

东林党的成功之路到此结束。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讲下一课:东林党的失败之路。

在我看来,东林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大、狂妄,以及嚣张,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如果要在这群人中寻找一个失败的代表,那这个人一定不是杨涟,也不是左光斗,而是赵南星。

虽然前两个人很有名,但要论东林党内的资历和地位,他们与赵先生压根儿就没法比。

根据史料记载,少年魏忠贤应该是个非常开朗的人,虽然他没钱上学,没法读书,没有工作,却从不唉声叹气,相当乐观。

面对一没钱、二没前途的不利局面,魏忠贤不等不靠,毅然走上社会,大玩特玩,并在实际生活中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性格(市井一无赖尔)。

他虽然是个文盲,却能言善辩(目不识丁,言辞犀利),没读过书,却无师自通(性多狡诈),更为难得的是,他虽然身无分文,却胸怀万贯。具体表现为明明吃饭的钱都没有,还敢跑去赌博(家无分文而一掷百万),赌输后没钱给,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依然无怨无悔,下次再来。

混到这个份儿上,可算是登峰造极了。

然而,混混魏忠贤,也是有家庭的,至少曾经有过。

就这样,少年魏忠贤成为了失学儿童、文盲、社会无业游荡人员。

但这样的悲惨遭遇,丝毫没有影响魏忠贤的心情,因为他压根儿不觉得自己很惨。

多年前,我曾研习过社会学,并从中发现了这样一条原理: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

虽然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渣、败类、计划生育的败笔,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能成为一个混混,是极其光荣且值得骄傲的。

因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混,对于这些人而言,打架、斗殴、闹事,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抢小孩的棒棒糖和完成一座建筑工程,都是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没有任何区别。

跟着这四位一起走人的还有若干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三党成员、落水狗。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既然赵大人不给饭吃,就只好另找饭馆开饭了。

就在此时,一个人站在他们面前,体贴地对他们说,在这世界上,赵南星并不是唯一的饭馆老板。

据史料记载,这个人言语温和,面目慈祥,是个亲切的胖老头。

现在,让我们隆重介绍:明代太监中的极品,宦官制度的终极产物,让刘瑾、王振等先辈汗颜的后来者,比万岁只差一千岁的杰出坏人、恶棍、流氓地痞的综合体——魏忠贤。

此时的朝政局势,大致是这样的:东林党大权在握,三党一盘散沙,已经成了落水狗。

很明显,虽然这几位兄弟已经很惨了,但赵先生并不甘休,他一定要痛打落水狗。

这是一个很过分的行为,不但要挤掉他们的政治地位,还要挤掉他们的饭碗,实在太不厚道了。

更不厚道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楚党还曾是东林党的同盟,帮助他们掌控政权,结果官应震大人连屁股都没坐热,就被轰走了。

参考消息

所以我一直认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杰出的、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杜绝了自东汉以来腐败不堪的门阀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才的选拔。虽然它并不完美,却亦无法取代。

当然,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当你考上了进士,脱离了科举体系,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体系——文官体系。

在那个体系中,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员,还要熬资历、干工作、斗智斗勇,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之后,你才能成为精英中的精英,并

具备足够的智商和经验,领导这个伟大的国度继续前进。

这就是于谦、李贤、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人的成功之道,也是必经之道。虽然他们都具有优异的天赋、坚忍的性格、坎坷的经历,但要想名留千古,这是无法逃避的代价。

公正地讲,明代是一个公正的朝代。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哪怕是八辈贫农,全家只有一条裤子,只要出个能读书的,就能当官,就能进入朝廷,最终掌控无数人的命运。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条道路虽然公正,却不平坦。

因为平凡的人是很多的,且大都不安分。要想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走着上去是不行的,一般都得踩着上去——踩着那些被你淘汰的人。

明朝的进士,三年考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平均一百多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能进入朝廷,看见皇帝大人尊容的,只有三四十人。而决定所有人命运的,只是那张白纸和几道考试的题目。

同一张纸,同一道题目,同一个地方。

由于老婆太多,忙不过来,为保证皇帝陛下不戴绿帽子(这是很有可能的),宫里不能进男人。可问题是,宫里太大,上千人吃喝拉撒,重活累活得有人干,女的干不了,男的不能进,只好不男不女了。

换句话说,太监其实就是进城干活的劳工,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地点是皇宫。

既然是劳工,就有用工指标,毕竟太监也有个新陈代谢,老太监死了,新太监才能进。也就是说,每年录取太监的比例相当低。

有多低呢?我统计了一下,只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而且哪年招还说不准,今年要是不缺人,就不招。

对于有志踏入这一热门行业,成为合格太监的众多有志青年而言,这是一个十分残酷的事实。因为这意味着,在一百个符合条件(割了)的人中,只有十到十五人,能够成为光荣的太监。

原本只有家,现在连家都没了,卖无可卖的魏忠贤再次陷入了困境。

被债主逼上门的魏忠贤,再次幡然悔悟。经过再次反省,他再次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所有,事实上,还多了件东西。

只要丢掉这件东西,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太监。

这并非魏忠贤的个人想法,事实上在当地,这是许多人的共识。

魏忠贤所在的直隶省河间府,一向盛产太监。由于此地距离京城很近,且比较穷,从来都是宫中太监的主要产地,并形成了固定产业,也算是当地创收的一种主要方式。

关于赵南星先生的简历,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从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时代开始,他就是东林党的领导,原先干人事,回家待了二十多年,人老心不老,又回来干人事。

长期以来,东林党的最高领导人(或者叫精神领袖)是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顾宪成、邹元标以及赵南星。

顾宪成已经死了,天启二年,邹元标也退休了,现在只剩下了赵南星。

赵先生不但在东林党内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政府里也占据着最牛的职务——吏部尚书。一手抓东林党,一手抓人事权,换句话说,赵南星就是朝廷的实际掌控者。

但失败之根源,正是此人。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