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玄幻奇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_第三章 一个监狱看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_第三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

推荐阅读:

所谓八大贝勒,分别是指代善、阿敏、莽尔古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

在这八个人里,按照军功和资历,前四个大猛,故称四大贝勒,后四个小猛,故称四小贝勒。

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两个人:皇太极、多尔衮。

但最能打仗的,是三个人,除皇太极和多尔衮外,还有一个代善。

多尔衮年纪还小,就不说了;皇太极很有名,也不说了;这位代善,虽然年纪很大,且不出名,但很有必要说一说。

现在,在他手中的,是一条坚不可破的防线,一支精锐无比的军队,一群天赋异禀的卓越将领。

但对于这一切,努尔哈赤并不清楚,至少不十分清楚。

祖大寿、吴襄、满桂、赵率教、毛文龙以及袁崇焕,对努尔哈赤而言,这些名字毫无意义。

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兵以来,明朝能打的将领,他都打了,杨镐、刘綎、杜松、王化贞、袁应泰,全都是手下败将,无一例外。在他看来,新来的这拨人的下场估计也差不多。

但他终将失败,败在这几个无名小卒的手中,并永远失去翻盘的机会。

是的,按照这个逻辑,也不一定要攻陷宁远,只要把宁远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山海关,不也行吗?

这样看来,努尔哈赤实在是太蠢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想到呢?

我觉得,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去洗把脸,清醒清醒。

假定你是努尔哈赤,带了几万兵,到了锦州,锦州没人打你,于是,你又到了宁远,宁远也没人打你,就这么一路顺风到了山海关,准备发动攻击。

我相信,这个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锦州和宁远的军队已经出现在你的后方,准备把你一锅端——除非这两个地方的守将是白痴。

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后金军队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无效果,还搭上了努尔哈赤先生的一条老命。

这是一个科学的、富有哲理的,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弱点。

锦州,辽东重镇,自古为入关要道,且地势险要,更重要的是,锦州城的一面靠海。对于没有海军的后金而言,这又是一个噩梦。

这就是说,只要海运充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被围得水泄不通,锦州也是很难攻克的。

既然难打,能不能不打呢?

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形象代言人——山姆大叔。这位大叔的来历就不说了,他的具体特点是面相端正、勤劳乐观、处事低调、埋头苦干,属于那种不怎么言语,却特能干事的类型,是许多美国人争相效仿的楷模。

孙承宗就是一个山姆大叔型的人物,当然,按年龄算,应该叫山姆大爷。这位仁兄相貌奇伟(画像为证),极富乐观主义精神(大家都不干,他干),非常低调(从不出兵闹事),经常埋头苦干(参见前文孙承宗业绩清单)。

刚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压根儿就瞧不起

这就算是腹背受敌了,但代善依然很平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很有信心。

然后,很有信心的代善又得知了另一个消息——宁远、中前所等地的明军已经出动,正朝这边来,吃顿饭的工夫也就到了。

但代善不愧是代善,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非常自信、镇定地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判断:快逃。

可是来去自如只是一个幻想,很快代善就发现,自己已经陷入重围。明军毫不客气,一顿猛打,代善部伤亡十分惨重,好在来的多是骑兵,机动性强,拼死往外冲,总算奔出了条活路。一口气跑了上百里,直到遇见接他的二贝勒阿敏,魂才算回来。

此战明军大胜,击溃后金军千余人,战后清点斩获首级六百多颗,努尔哈赤为他的试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长期以来,明朝的火器水平相当高,万历三次征打日本的时候也很经用,后来之所以荒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万历前期,皇帝陛下精神头足,什么事都愿意折腾,后来不想干了,天天躲着不上朝,下面也开始消极怠工,外加火器工作危险性大,吃力不讨好,没准儿出个安全事故,是很麻烦的。

孙承宗不怕麻烦,他不但为部队添置了三眼火铳等先进装备,还购置了许多大炮,尝试用火炮守城,而锦州,就是他的试点城市。

虽然情况不妙,但代善不走寻常路,也不走回头路,依然一根筋,找人架云梯、冲车,往城里冲。

此时的锦州守将,是赵率教,应该说,他的作战态度是很成问题的。面对着在城下张牙舞爪、极其激动的代善,他却心平气和、毫不激动,时不时在城头转两圈,放几炮,城下便会迅速传来凄厉的惨叫声。在赔上若干架云梯、若干条性命,仍旧毫无所得的情况下,代善停止了进攻。

天启元年,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拥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的八里地。

天启五年,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土地。

在收复宁远之后,孙承宗决定再进一步,占据另一个城市——锦州。他认定,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

但努尔哈赤似乎不这么看,锦州嘛,又小又穷,派兵守还要费粮食,谁要谁就拿去。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孙承宗得到了锦州。

事实上,大贝勒代善是当时后金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此人非常勇猛,在与明朝作战时,经常身先士卒,且深通兵法,擅长伏击,极其能打。

因为他很能打,所以努尔哈赤决定,派他出去打,而打击的对象,就是锦州。

当代善率军来到锦州城下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是个结结实实的黑锅。

首先,锦州非常坚固。在修城墙方面,孙承宗很有一套,城不但高,而且厚,光凭刀砍斧劈,那是没指望的,要想进城,没有大炮是不行的。

大炮也是有的,不过不在城下,而在城头。

话虽如此,努尔哈赤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他不了解目前的局势,却了解孙承宗的实力。很明显,这位督师大人比熊廷弼还难对付,所以几年之内,他都没有发动大的进攻。

大的没有,小的还是有。

在后金的军队中,最优秀的将领无疑是努尔哈赤,但正如孙承宗一样,他的属下,也有很多相当厉害的猛人。

而在这些猛人里,最猛的,就是八大贝勒。

失败的叹息

现在你有大麻烦了,眼前是山海关,没准儿十天半月攻不下来,请屁股后面的军队别打你,估计人家不干。就算你横下一条心,用头把城墙撞破,冲进了关内,抢到了东西,你也总得回去吧。

如果你没长翅膀,你回去的路线应该是山海关——宁远——锦州……

看起来似乎比较艰难,不是吗?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同志多年来不怕孙权,不怕刘备,偏偏就怕马腾、马超的原因——这两位先生的地盘在他的后方。

这就是孙承宗的伟大成就,短短几年之间,他修建了若干据点,收复了若干失地,提拔了若干将领,训练了若干士兵。

不能。

我的一位家在锦州的朋友告诉我,他要回去十分方便,因为从北京出发,开往东三省,在锦州停靠的火车,有十八列。

我顿时不寒而栗,这意味着,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要到辽东,除个别缺心眼儿爬山坡的人外,锦州是唯一的选择。

要想入关,必须攻克宁远,要攻克宁远,必须攻克锦州,要攻克锦州,攻克不了。

当然,有人会说,锦州不过是个据点,何必一定要攻陷?只要把锦州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宁远,不就行了吗?

在孙承宗督师辽东的几年里,双方很有点相敬如宾的意思,虽说时不时搞点小摩擦,但大仗没打过。孙承宗不动,努尔哈赤亦不动。

可是孙承宗不动是可以的,努尔哈赤不动是不行的。

因为孙大人的任务是防守,只要不让敌人进关抢东西,他就算赢了。

努尔哈赤就不同了,他的任务是抢,虽说占了挺大一块地方,但当地人都跑光了,技术型人才不多,啥产业都没有,据说有些地方,连铁锅都造不出来。孙承宗到辽东算出差,有补助,还有朝廷送物资,时不时还能回去休个假。努先生完全是原生态,没人管没人疼,不抢怎么办?

必须抢,然而又不能抢,因为有孙承宗。

虽然停止了进攻,但代善还不大想走,他还打算再看两天。

可是孙承宗似乎是不欢迎参观者的。代贝勒的屁股还没坐热,就得到一个可怕的消息,一支明军突然出现在自己的侧翼。

这支部队是驻守前屯、松山的明军,听说客人来了,没赶上接风,特来送行。

在短暂的慌乱之后,代善恢复了平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有信心击退这支突袭部队。

可他刚带队发起反击,就看到自己屁股后面烟尘四起——城内的明军出动了。

事后证明,自明朝军队进入锦州的那一刻起,努尔哈赤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

因为至此,孙承宗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

所谓关锦防线,是指由山海关——宁远——锦州组成的防御体系。该防线全长四百余里,深入后金区域,沿线均有明朝堡垒、据点,极为坚固。

历史告诉我们,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被攻陷的一天。

历史还告诉我们,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这条防线。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