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历史军事>农家福娃> 农家福娃 第2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农家福娃 第28节(1 / 1)

推荐阅读:

老苏家一行人是五月初到的辽州,一眨眼六个多月过去,眨眼就到了年关。

辽州冬天多风雪,苏崇文担心再遭遇雪灾,提前就让官差们做好了准备,一旦发现风雪不停,立马就救人。

幸运的是,这一整个冬天,辽州也没有降太多的雪,不过这个‘不多’是相对于辽州之前的降雪量来说,要是同并州比的话,这已经算是遭了雪灾。

苏崇文写好述职的折子,交给衙差们快马加鞭地往京城送去,他都没想到,自个儿一不小心就在官员中出了头。

当朝圣上心里是记得苏崇文这个倒霉鬼的,尤其是那考官还特意在圣上面前描述了一遍苏崇文那明明有文采还要藏着掖着,生怕被点去北疆的囧况。

苏崇文一人上任,看似在辽州府衙中无太多帮手,实际上却是带着一家子智多星来的。

张春芽看什么都能看到利,闹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儿,但也磕磕碰碰地把养猪场给办起来了,她不仅养猪,还养起了羊和貂,猪是为了杀了吃肉,她养羊和养貂则是因为见到了辽州本地人家家都以有个貂皮帽子、羊皮大袄为荣,被张春芽瞅到了‘商机’。

恰好苏崇文的打猎手艺好,频频进山设套,将辽州城附近山上的貂差不多给连窝端了,全都关到笼子里去,每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硬是将身形苗条的貂给喂得胖成了球。

说来也怪,人人都说貂不好养,保不准还会闹绝食,可张春芽养貂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儿,那些貂一到她的貂厂里,就仿佛入了极乐世界一样,不吵不闹,每天吃完就是睡,硬是将自个儿吃得毛光水滑,壮硕无比。

苏崇水打定主意要捉鱼,也风风火火地搞了起来。

夫妻俩一个在那儿吹,一个在那儿捧,屋子里的儿子儿媳孙女以及一众小厮丫鬟就在那儿听杨绣槐吹牛逼,等杨绣槐吹爽了,叶桂枝才想到一件事儿。

苏崇文一直都说想引商人来辽州‘掘宝’,可那些商人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苏崇文空口白牙说辽州有宝,他们哪里会来?

要是能种出粮食,再找商队把粮食卖到那些粮食紧缺的地方去,商人就来了。

有了商人往来于辽州与其它州府之间,按一切就更好说了,辽州不再被紧邻的中原腹地所孤立,中原腹地那些东西也都能运过来,辽州百姓的日子应当能好过许多。

叶桂枝将自个儿无心之中生出来的想法同苏崇文说了,她还有些忐忑,“崇文,这是我瞎琢磨出来的主意,不知道管用不,你听听就好,若是管用,能解你心头忧,那再好不过,若是解不了你心头忧,你也别怪我瞎出主意。”

杨绣槐继续手舞足蹈地比划,“好家伙,路上遇到一个傻狍子,见到我们的车马还不躲,非要凑过来看看,我抄起熬药的大铁锅,咣当一下朝着那傻狍子的脑袋砸了过去,后面我们吃了十来天的狍子肉!”

“那肉是真的嫩,可惜路上没带啥调料,做出来的肉。我当时可惦记崇梅和桂枝的手艺了,要是崇梅跟着,肯定能炖个有滋有味的肉汤吃!要是桂枝在,那更美,有卤肉吃了!”

“又是雪灾又是洪灾又是瘟疫的,老百姓们的日子真是泡进了黄莲水里。我跟着女婿和亲家公出去,他们负责布药,我就跟在后头熬药,边走边看,发现这辽州人也是挺傻的,这辽州的土地多好啊,怎么都荒着呢!”

杨绣槐感慨之余,还同好奇地瞅着她瞅个不停的苏老头说,“老头子,你记得梧桐山上那些被枯叶子埋了的地不?咱种了一茬豆子,然后就大丰收的那次!这辽州城的很多土地比咱在梧桐山上看到的那些土还要好!那土哟,肥的流油,黑亮黑亮的!可惜了,都荒着没人管。”

苏老头也诧异了,“那么好的土,种不出庄稼来?”

“那些人每年都会买鱼干,不过买到的多数都是咸鱼干,还是河鲜之类,肉质远不及苏二爷从海里捕回来的这些海鱼的肉质肥厚,再加上太太的手艺好,这鱼干口味众多,尤其是那麻辣与甜辣的口味,尤得大家伙的喜欢,以那麻辣鱼干和甜辣鱼干炖个鱼汤,一人喝上一碗,感觉这冬天都不难捱了。”

苏崇文又想到一件事,去年他赶考归家的时候,叶桂枝为了卤肉忙活了一整个腊月,那是因为县城的老百姓真能吃得了那么多卤肉吗?

不是,是因为年关将近,家家户户都在囤积年货,想来疗伤这次出门,也是遇到了京州百姓囤积年货的点儿了。

把答应好给所有走商人的银子都发了,那些走商人高高兴兴地回家准备过年,苏崇文差人将应当分给官府的那层银子也拿了,余下的全都送到了苏崇水家里去。

大红灯笼挂上,一年又到头了。

————————————————

辽州历经三灾,幸存的人中,有不少人变成了孤家寡人,父母妻儿要么是丧生在那场茫茫大雪中,要么是丧生在那滔滔洪水中,哪怕是捱过了前两场天灾,最后还有可能折在无情索命的瘟疫里。

苏崇文将这些幸存的孤家寡人召集在一起,组建了一只商队,名为‘辽商’,与‘疗伤’谐音,有‘为辽州治病’之意。

这些辽商赶在冬天之前,干了一件大事。

由苏崇水、李大妮、叶桂枝、苏崇梅等人张罗出来的鱼干已经不只是咸鱼干了,有在麻辣汤中腌制过后才烤干的麻辣鱼竿,有咸香的咸香鱼干,还有迎合江南人口味的甜辣鱼干……辽州靠着大江大河与大海,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鱼,这也是老天爷赏给辽州人的饭。

“朕素来赏罚分明,,苏知州有功,便该赏!只是考虑到苏知州才入官场便是从五品之身,此时再晋迁难免不妥当,朕便在功劳簿上为他记上一笔,待三年后再行赏!苏知州为辽州百姓求情,朕允了!免辽州百姓十年赋税徭役,诸位爱卿可有意见?”

“若有意见,就在这朝堂上敞敞亮亮地说出来,莫要到了背后再嚼舌根,那种举动可非君子所为!”

满朝文武哪里敢有意见啊,就算心里有意见,他们也只敢憋在心里,生怕说出来就触了皇帝的霉头,万一引火烧身咋办?

对于苏崇文给的这个惊喜,皇帝满意极了。

苏崇文向皇帝提出免除辽州百姓赋税徭役这件事,其实冒了很大的风险。

“非但疫情没消退,还将朕派去的医官给折在了那儿!一样米养千样人,那粟米五谷何其无辜,怎么就养出了这样的酒囊饭袋!”

有官员弱弱地开口,“陛下喜怒,辽州、松州、乌拉州本就受灾严重,两三年内看不到起色都属于正常之事。依臣看,松州与乌拉州这两位知州的反应到还算正常,可那辽州……莫不是那辽州知州苏,苏啥来着,是一个狂人?”

什么叫捋虎须?

这官员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捋虎须。

当朝皇帝原本还只是对着千里之外的松州知州与乌拉州知州发火,若是这官员不站出来说话,火无论如何都烧不到他的身上,但这官员既然站出来说话了,那便给皇帝找到了出气筒。

说完这一年做的事情之后,苏崇文还表达了一下自个儿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朝廷的期盼。

苏崇文说,“辽州尽数皆是肥力充足的黑土地,沃野千里,辽州境内有大江大河数条,支流纵横百千,来年将大力扶住农林渔业,助辽州所有百姓恢复生机。天灾无情.人有情,万望圣上能体恤百姓疾苦,减赋税徭役三年,给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

皇帝看了苏崇文的这折子,又去看松州与乌拉州那两个官儿呈到朝廷的折子。

这么一看不要紧,下一瞬,当朝圣上将那两封折子摔在了金銮殿上,龙颜大怒。

“这松州知州与乌拉州知州是干什么吃的!拿着朝廷俸禄,在松州与乌拉州待了大半年,居然有脸同朕继续请要赈灾银,还说什么瘟疫难消,朝廷派过去的医官也染上瘟疫病死在了医署之中!一样的朝廷俸禄,能养出苏爱卿这等能臣,怎么还能养出这样的酒囊饭袋!”

之前的那对话都是说给旁人听的,最后一句话才是说给叶桂枝听的。叶桂枝一听杨绣槐这话,放了一大半的心,她亲自给杨绣槐收拾好东西,杨绣槐这个知州府的老夫人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

杨绣槐是五月末出的门,待她归家时,已经是七月中了。

同行的人都瘦了一大圈,唯独杨绣槐整个人胖了两圈。

好几年处出来的婆媳关系,叶桂枝有将近五十天没见到杨绣槐,平时就想念得不行,现在见到了,眼眶里的泪说落就落,把杨绣槐给吓了一跳。

当朝圣上钦点苏崇文去北疆,其实也有一半成分是故意的。

没想到‘无心插柳’一次,居然种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柳树林。

辽州、松州与乌拉州同处北疆,那场大雪灾做到了公平的雨露均沾,三州损失惨重,其中辽州因为沿海的缘故,损失还要更重一些。

皇帝当初挑了三个农门爬出来的倒霉蛋,其实就是想‘拖一拖’,等拖个三年过去,就算再凶的瘟疫也该散了,到时候再派能人过去治理,没想到苏崇文仅仅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将辽州的乱象给平定了下来。

苏崇文在奏折中说,“瘟疫尽去,百姓已得到妥善安置,官道畅通,已有辽州特产运至京州、蓟州、并州等地,为辽州百姓换来了丰富的物资。今年虽有大雪降下,但所幸早有准备,并未造成人畜伤亡,预计来年可以恢复农桑。”

活鱼放不了太长时间,那鱼干呢?

当初老苏家刚转运的时候,苏崇水一下午就捕了那么多的鱼,全家熬夜烘咸鱼干,调料就是点盐巴,还是从杨绣槐的娘家大哥杨大山家借来的。

现在家里多了俩会做饭的,苏崇梅盯着《百食谱》一个劲儿地学厨艺,开不起酒楼来,她就变着花样地给全家人做菜吃,叶桂枝擅长卤肉,脑子里装了大半脑子的各种卤方,也帮忙参谋鱼干的制法。

枯燥贫瘠的生活硬是被这爱折腾的一家人给渐渐过出了声色。

第42章 入V第二十章

苏崇文自打上任之后,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竭,他躺在床上,盯着头顶的窗幔看了半晌,突然一个翻身将叶桂枝拖倒,他把脸埋在叶桂枝的双手间,闷声闷气地说,“桂枝,这法子真是太好了!辛苦你了!本来说是让你来跟着我享清福的,没想到居然让你替我.操心,这么大的宅子得管,还得操心我衙门里的那些事儿……是我亏欠了你。”

叶桂枝看着自家男人鬓角生出的点点白霜,道:“夫妻本就是一体,说什么亏欠不亏欠?跟着你的这几年,我也长进了不少。之前的我哪里感想现在的日子啊,我也是有人伺候的官太太了,出门还有车马坐着。”

“崇文,我不识字,也不像你一样,懂那么多的大道理,我遇到事儿只能自个儿琢磨,若是琢磨错了什么东西,你及时同我说,别怪我,也别嫌弃我。”

苏崇文横下心来,“桂枝,明日开始,我便教你识字。”

————————————————

其实是杨绣槐误会了。

辽州百姓不傻,他们也知道那些土好,可辽州本来就偏僻,一年到头,冬天占了一半,商人都往繁华富庶的江南去了,哪有商人会看这一年有半年被雪埋着的辽州?

辽州地广,百姓们家家户户只要种点粮食就不愁没饭吃饿着肚皮的事儿,倒是有人多种过粮食,可种多了有啥用?吃不完发霉么?

久而久之,辽州的百姓也没人愿意多种粮食了。那些被弃置的土地累积了经年累月的肥力,就变成杨绣槐眼中的宝地。

说来也是辽州百姓守着宝山而不自知,在并州的黄土地上,哪里能见到成片成片的黑土地?谁家要是得了这么一块地,年年都得放着别人去他们家地头偷土,毕竟黑土地就是老天爷赐下来的肥地!

苏崇水和李大妮乐得笑开了花,在自个儿家里又开了个分红小会,叶桂枝、苏崇梅都拿到了不少的银子,就连院子里帮忙腌制鱼干的那些下人都得了赏钱。

张春芽有点羡慕,可她知道在制鱼干这件事上,自个儿并未帮什么忙,就算苏崇水和李大妮要给她钱,她也没脸收。

苏崇水这一群人将各种口味的鱼干制好,然后便拜托官府养的辽商将这些鱼干带去中原腹地以及江南,希望能卖个好价钱,也为辽州百姓指一条商路出来。

苏崇文不敢想太美,他掂量着这些鱼干少说也得卖到江南去,中原腹地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的鱼干,可实际情况是,辽商商队带着的鱼干才刚过京州地界,刚进蓟州的门,距离并州还有千里之遥时,就已经卖了个精光。

辽商们带着满满当当的银两回了辽州城,苏崇文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

他问那辽商的头头,“那么多的鱼干,这么快就都卖了?”

那辽商头头咧着嘴笑,“回大人的话,都卖光了!京州本就是富庶之地,百姓生活安稳富足,不像咱这儿,年年冬天都要遭个雪灾,他们那些人兜里都有钱的很哩!”

不论是徭役还是赋税,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若是随随便便就免除了一州之地的徭役赋税,那未免太过儿戏。

当朝皇帝之所以会答应苏崇文的要求,主要是因为辽州本就闭塞苦寒,赋税基本上没指望,徭役原先倒是能出不少苦力,可现如今辽州的百姓死伤大半,要是再征徭役,怕是百姓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可苏崇文的打算远不仅如此。

对于辽州本地的农民来说,免除赋税徭役只是为他们‘松绑’,可对于那些商人来说,免除赋税徭役就等于是双手捧着白.花.花的银两送上了门。

这样一来,辽州又多了一个吸引商人的筹码。

“你当朕是瞎的吗?八千驻军就驻扎在辽州,这苏知州上任以来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密信呈在了御书房,你当朕会凭这一份奏折就信了他?辽州医署的大医官葛天明是那辽州知州苏崇文的小舅子,二人刚被点为官时,还未离开京城,就四处搜罗防治瘟疫的法子,朕特许所有医官进太医院研习,唯有那葛天明懂了朕的意思,这二人到辽州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防治瘟疫。”

“苏家人一家忠肝义胆,因为那防治瘟疫的药汤火候极难把握,唯有苏知州的母亲与妻子才能掌握得好火候,那苏知州的母亲亲自跟随医署,两月不曾归家,跑遍辽州,四处施药!”

“从五月到现在,那辽州大地上发生的桩桩件件事情,朕都看在眼里!这就是你们同朕说的无药可救之地。你们现在给朕一个解释,那苏知州究竟是何方神圣下凡,怎么就能用半年时间解了你们所说的无药可救之困局?”

“天降三灾,属实无情,可诸位爱卿在这天灾面前所做的事情,又有哪件称得上是有情有义之举?口口声声劝朕放弃北疆百姓,任其自生自灭,这就是诸位爱卿的为官之道?这就是诸位爱卿日日挂在嘴边的仁义善德?”

“科举乃是一国之根本,诸位爱卿担心自家子侄去那北疆丧命,十八般手段都使了出来,你们当朕真的不知道吗?朕金口玉言,今日便将话敞敞亮亮地放在这儿,但凡在这次科举中用了见不得人的手段之人,三族之内的举子,三年不得参加科考!三代之内不得留在京城!十年之内不得升迁!若有作奸犯科之例,全家罢免;若有有伤国体之事,株连九族!”

朝廷百官面面相觑。

苏爱卿是谁?

皇帝什么时候又多出一个苏爱卿来?

之前在朝堂上从未听说过这人的名号啊!

皇帝依旧在大发雷霆,“北疆三省,辽州受灾最重,可辽州知州苏爱卿呈上来的折子中说,辽州的疫情已经已经消退,还打通了商路,将辽州特产拿去其它州府换了银子回去,明年打算兴农业之事,可松州与乌拉州的知州这半年做了什么事情?”

杨绣槐龙行虎步地进了屋,接过丫鬟递过来的茶水,眯着眼喝了一口,感觉全身爽快了,然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哎,跟着女婿和亲家公还有医署那一大圈的人在辽州大致转了一圈,真是给人长见识!我以为只有咱并州山上有傻狍子呢,没想到这辽州也有傻狍子,还比咱并州的傻狍子长得肥硕!”

苏崇山听到傻狍子就一时间有些手痒,他双眼放光地问,“娘,那狍子有多傻?”

杨绣槐仔细打量了一下苏崇山,认真道:“看着比你还要傻一些。”

苏崇山:“……”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