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历史军事>农家福娃> 农家福娃 第2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农家福娃 第27节(1 / 1)

推荐阅读:

第41章 入V第十九章

苏崇文得了杨绣槐这三言两语的点拨,心情竟然也不着调地好了起来。

他理了理袖子,道:“娘说的有道理,承前人硕果固然来的轻松省事了些,可白手起家亦有白手起家的快意。圣上既然点我做了医这辽州之疾的官儿,那我可得好好做,万万不能辜负了圣上的倚重!”

苏崇文这话是对自个儿说的,也是对葛天明说的,更是对那一重抱着必死之心追逐他的随从说的。

好歹是一州之地,哪怕再乱再凄凉,衙门里都是井井有条的。不过多数都是些被天灾**吓破胆的主,苏崇文借着一盏茶的工夫,把所有人的性子都摸了一遍,发现这些人多数都有些唯唯诺诺,难为倚仗,但若是交托给这些人一些事情,应当不会办的太差。

辽州城内的建筑还算规整,可沿途所见,许多人家的大门都是敞开着,院子里的东西乱七八糟洒了一地,还有人家的房子倒塌后未来得及修葺。

破败、萧条、使人落泪。

苏崇文、葛天明是大致知道辽州城情况的,还不算太惊讶,可李大妮、张春芽就惊到了。

“这,这,这,这真的是州城吗?怎么看着还不如咱那儿的县城好呢?”

张春芽手脚利落,她跑到一个敞开门的院子前,喊了一声,“有人在么?”

将苏鲤抱在怀里,杨绣槐原本还有些忐忑的心瞬间就安定了。

有老天爷都帮衬的福星在,这一趟应该不会出事吧……自然是肯定的。

这一行人从四月初三出发,一直走到四月末才到了辽州,有官牒在,一路平安顺遂的进了辽州城,莫说是遇到山匪流寇、豺狼虎豹,就是连个不好的天气都没遇到。

天气总是一副说阴不阴说晴不晴的样子,按理说四月底的天儿已经该热起来了,要是不热的话,那铁定会闷,但苏崇文一行人并没有遇上这样的情况,连场雨都没下。

张春芽和李大妮还在路上嘀咕呢,“听人说出远门多么多么费力,多么多么危险,现在咱看着,也没啥危险的啊!虽说乘马车有些巅,但总比自个儿两条腿走路舒服吧!累了还能在马车上睡一觉,比下地舒服多了。”

杨绣槐给苏崇山家和苏崇水家也都灌了三天的药,还让每人都佩戴一个香囊,等到了四月初三那天一大早,一家人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苏崇文有朝廷给配置的车马,但因为带的家当多,叶桂枝又掏钱置办了两辆马车,一辆是能载人的车轿,一辆是拉货物的。

张春芽和李大妮有样学样,也都咬牙掏钱买了马车。

苏崇梅手里捏着几百两银子,自个儿也添了一辆马车,让苏老头、杨绣槐同她坐。

等鸡一叫,一家人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同葛天明等人在县门口见了面,一行人齐齐上了官道,北上而去。

问题来了,医署人手严重不足,平常熬药都是杨绣槐、叶桂枝等这些熟手来熬的,因为这六十四味药皆是虎狼之药,稍微不注意火候,就可能把救命的良药熬成毒药。

可杨绣槐与叶桂枝这两人的身份特殊,一个是辽州知州的亲娘,一个是辽州知州的夫人,谁敢让这两位去那山林中犯险?

杨绣槐听人说葛天明正为了这个事愁,直接冲到医署去训了女婿,“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顾忌这些那些?人命就这样贱呐!崇文说过,辽州若是想要恢复元气,最离不开的就是人,若是指望男人和婆娘们造娃,最少得十几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壮劳力,现在几碗药灌下去就能救一条性命,你还犹豫什么?犹豫个屁啊!我跟你去!”

叶桂枝不允,“娘,还是我跟着医署的人去吧,我熬药的火候掌握得比你好,再说了,那山林中谁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您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

“就是因为我年纪大了,这才不怕!就算遇到歹人,谁能看得上我这么一个满脸褶子的老婆子?你就不一样了,你家里还有宝丫头和崇文,还有这里里外外一大摊子的事情得管,怎么能丢的开?桂枝,听娘的,别和娘争这个机会!”

他这一年里看的书确实多,形形色.色杂七杂八的书都看,连他自个儿都想不到,平时看的几本书入了脑子里,居然就变成了应对天灾的计策。

“只求圣贤书不诓骗于我,不辜负辽州百姓。”

苏崇文制定好这些计策后,实在撑不住了,倒头就睡。

————————————————

叶桂枝这段时间也没闲着,纵然家里人都已经服下了除秽汤,不用担心染上瘟疫的事情,但她还是有些不放心,总感觉这头顶的辽州天是灰扑扑的,被瘟疫给笼罩了。

辽州城的百姓肯定是不缺鱼吃的,想卖只能卖去别的地方,问题是辽州地广,从辽州去往京州与蓟州的路也不大好走,哪怕鱼在辽州时还是活蹦乱跳的,去了京州或蓟州就能变成死鱼臭鱼。

还有一个大难题,辽州百姓并不是手里没银子花,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花。

那一场大雪降下来,简直就是阎王爷给辽州百姓下了催命符,田地里的庄稼悉数冻死,人本来就填不饱肚皮,还爆发了瘟疫……往来的商人稍微有点办法的,都躲出这人间地狱了。

幸存下来的那些百姓手里空有银子没处花,难道还能啃了银子充饥?

苏崇文书房里的油灯亮了好几夜,他眼下的青黑色都快赶得上将死之人,总算拟定了一份大致的计划出来。

“这海里的鱼虾蟹可比河里的鱼虾蟹多了去了,简直就是天然的聚宝盆,要是能把这些海货都用上,不仅能解了咱的问题,崇文想要重建辽州,我这法子说不准还能帮得上他的忙。”

要不怎么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不逼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苏崇水才刚到辽州没几天,就盯上了辽州沿海的鱼虾蟹,苏崇山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一路上都盯着辽州城外看,听说辽州城外都是绵延的大山,也决定重操旧业。

可惜苏崇山的运道不算好,一来是大军将那些染上瘟疫的人都隔离到了山林中去,哪里会让他这个现任知州的亲哥往山里钻,万一染上瘟疫,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二来是山林里确实没什么东西了,那一场大雪将山林里披毛带角的走兽飞禽都给冻死个七七八八,哪怕有些走兽钻的洞深,幸免于难了,那也不敢再捉啊,还能连个种苗都不给这山林留?

万一之后这山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那该咋办?

辽州如何如何暂且不论,起码这知州府是她们之前闭着眼睛做梦都不敢梦的。

李大妮怀中抱着苏猴姑,一个劲儿地感慨,“乖乖,这院子是不是忒大了些,咱们刚刚从进门道落脚的这屋子,走了少说也有一刻钟吧!”

苏崇水想得却是别的,他有些愁眉苦脸,“大妮,咱手头确实是有点银子,可到了辽州之后,还能坐吃山空不成?咱得仔细合计合计,往后靠什么吃饭。切不能因为崇文当了官儿就想着要攀附上去,自个儿什么都不动就空享荣华,不然指不定哪天就把财神爷给惹恼了,让我们再倒霉回去。”

李大妮已经被养猪那事给吓破了胆,她哪里还敢再瞎指挥,当下也顾不上感慨了,眼巴巴地看着苏崇水,道:“当家的,我听你的。”

其实在来的路上,苏崇水就已经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想了,他还拐弯抹角地同苏崇文打听过辽州的地势水势,听闻辽州临海,辽州城便是修在海边,他心里早就有了打算,只不过这会儿才想着说出来。

葛天明重重地点头,“个中利害,我都晓得。”

————————————————

从苏崇文手中拿到这一张‘得自隐世名医’的方子,葛天明整个人都松了口气,就好像是锁在他肩上的枷锁被卸下来了一般。

回到仁心堂中,以葛天明原先的打算,是不想让葛大夫和葛夫人跟着走的,可葛大夫与葛夫人膝下就这么一个独子,怎忍心让他一人在外打拼?

葛大夫和葛夫人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了,仁心堂卖给了同县的另外一家医馆,仁心堂中的药材都分门别类地装好,锁进了箱子里。

苏崇文这新任辽州知州一来,哪怕他只是一个初入官场的牛犊,都被这些人当成了主心骨。

而农家出身的苏崇文又是典型的‘实干派’,别人新官上任都是烧三把火,烧够了就走,苏崇文想得却是医好辽州的病,若不是有心无力,三十把火他都能给烧起来。

————————————————

知州上任,在本地都是有知州府的,叶桂枝等人就被安置在了知州府中。

张春芽和李大妮原先还觉得这辽州荒僻破败难以入眼,可是一往那知州府中搬,立马就变了说辞。

无人应答,她探头进去看,这院子早已荒废了。

苏崇文摇头苦笑,他这个知州可不好当啊!

杨绣槐心里也有些惊讶,不过她没表现出来,还反过来安慰苏崇文,“崇文,这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起码没人作乱添堵,你说是不?”

“你想想咱老家梧桐庄,现在人盖房子,哪个不是往梧桐山山脚下去找地方?要是在村子里盖,指不定会发生多少的扯皮,你要是跑去山脚下盖,你就是多圈一块儿地出来种菜也没人管你,就是自己受累了些,但结果好啊!”

“想要在白纸上写满字,虽然费笔费墨,但你想写成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你想画一幅花团锦簇的画儿出来都可以。若是在别人留下的字画上加自己的东西,那才费心费力呢!放宽心,慢慢来就是。”

杨绣槐听到张春芽和李大妮的话,默默翻了个白眼,心道:“要不是有福星在,你们这身骨头都不知道被啥玩意儿给嚼成渣渣了!”

————————————————

辽州城好歹也是一州之城,纵然属于北疆,那也不会太萧条。

可苏崇文等人进了辽州城之后,才知道那雪灾、洪灾、瘟疫‘三连击’的威力有多么大。

街道上有朝廷派来的军队在驻扎,偶尔可以见到三三两两的行人,那些行人都是没有染上疫症的健康人,但奈何家中都有染上疫症的人,家人被朝廷驻军隔离在不知何处,冷暖不知,生死亦不知……这些人怎能心安?

从并州至辽州共有两条路,一条是横穿蓟州与京州,一条是直接从并州上蒙疆,然后再从蒙疆横穿大草原至辽州。

苏崇文选的是第一条路。

遑论是蓟州还是京州,都是繁华地带,官道沿路的城镇居多,一般都能找到借宿与下榻的地方,路上也不会走太多荒无人烟的地方,遇上山匪流寇的可能性不大。

但倘若是选了第二条,怕是单单是在蒙疆一带,就能要了一行人的性命。

杨绣槐平时爱叶桂枝挤在一辆马车中,把苏崇文撵到后面的马车里与苏老头大眼瞪小眼。

“再说了,哪会遇到什么危险事儿?我是跟着医署的人去,山林里还有朝廷的军队驻扎着,哪有歹人敢在这个时候冒头?他们要是敢冒头,那就把他们的头都给打歪了!”

“再说了,咱家头顶上有福星高照呢,谁敢作怪?”

她将自个儿在并州时就备好的避瘟香拿了出来,让小厮拿着把偌大的知州府上都给熏了一遍,连那些墙角旮旯都没放过。

除秽汤的方子已经给了葛天明,葛天明带着辽州医署新搭建起来的草台班子以及亲爹葛大夫上阵,在医署门口设了药棚,让辽州城内的百姓带着有官府大印的户籍来药棚中领药,言明每日必须喝三次,每次只能喝一盅,多喝无益且会伤身,连着散了三天的药。

确认城中百姓都饮过除秽汤之后,葛天明又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隔离到山林中自生自灭的病患。

不仅仅是那些病患,好些驻兵都已经染上了瘟疫,只是军令如山,只要不想被杀头、不想家里人被牵连,这些驻兵就只能守着,等这些染了瘟疫的病患死,也等自个儿死。

葛天明与葛大夫医者仁心,不愿意让放弃任何一个人,父子俩商议之后,决定带着医署往那隔离有瘟疫病患的山林中去。

首先:救人。辽州本来就属于地广人稀的类型,百姓原本就不多,之前又是雪灾又是洪灾,再加上瘟疫,一连遭了三次的天谴,余下的百姓更是少之又少,但凡还有一口气在的百姓,不论老弱长幼还是妇孺,都必须救!若是辽州无人可用,那就算穷尽他苏崇文的一双手,也无法扭转乾坤。

其次:修路。隔断辽州与中原的那些山路必须踏平,最好是修出一条宽敞的官道来,能够让外来的商人进入,带动整个辽州的气脉活泛过来。钱如水,流通才能不朽,商人便是那搬水的水车,坐望天下繁华之处,哪里能少得了商人的踪迹?

再次:引人。辽州想要重建,必须从各处引来工匠匠人,手工艺人等等,最好是能让更多的人搬来辽州,将辽州城中那些空出来的屋子都填满,最好是将辽州城再扩大数倍,以辽州城为中心,辐射出去,使得村落屋舍繁多如牛毛……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若是人都不够,那谈什么重建与发展?

最后:通商。辽州虽坐落于北疆大地上,但苏崇文来之前就查过当地的地方志,辽州物产丰饶,那山林之中简直就是聚宝盆,只是地势多艰险,天气多严寒,层层大雪阻隔,才让这些镶嵌在辽州大地上的明珠蒙尘,若是能加以挖掘,定会使这辽州改天换地。如今辽州人数不足,维持日常农桑生产都人手不足,如何将这些镶嵌在辽州大地上的明珠撅出来?商人逐利,这些明珠皆是利,那便利诱商人来!

将自个儿制定出来的四条计策一一看过之后,苏崇文整个人都有些恍然。

苏崇山同张春芽商议谋生大事,张春芽想了想,拍脑门道:“咱还是养猪吧!原先咱养个二三十头猪都觉得累,但现在不一样了,老三院子里有了丫鬟小厮,连开门关门都有专门的门房,咱也可以添点儿小厮丫鬟,让他们给咱喂猪养猪去!这辽州城里的百姓都为了一口吃的发愁,咱花钱找他们来给咱养猪,他们有了银子,自然就能填饱肚皮了。”

苏崇山发自内心地给张春芽比了个大拇指。

————————————————

苏崇山和苏崇水把两家做的决定同苏崇文说了,就给苏崇文出了一道大难题。

辽州城百废待兴,民不聊生,苏崇山打算养猪,可养大杀好的猪该怎么办?能卖得出去吗?是苏崇水打算捕鱼养鱼,捕到的鱼该怎么处理?

“大妮,我打算重操旧业,继续捕鱼!这辽州城紧挨着大海,辽州城旁就是大江大河,我们还能饿着不成?我没别的能耐,水性还算凑合能入得了眼,想来那海中的鱼虾蟹怎么着也不会比咱梧桐庄旁那段河湾里的少,稍微捕捕,肯定够咱俩把日子过下去!”

别看李大妮在家的时候主意正,心胆大,可离了家北上千里,她的心胆都跟着变小了,听了苏崇水的打算,李大妮犹豫道:“可我听说海上的风浪大得很,死人都是一船人一船人死的,是不是太危险了些?还有一个问题,这辽州城统共都没有多少人,挨着大海的人,水性还能差了?要是想吃鱼的话,家家户户自个儿就能捕了来,谁会花钱买鱼吃?”

李大妮能想到的问题,苏崇水怎么会想不到?

他胸有成竹地说,“危险倒是不至于,咱在海边捕就是,实在不行就到入海的那江河里去捕捞,你在家里多巴结着点福星,应当不会出大事。至于说这鱼捕了之后往哪儿卖,我得同崇文商量商量去。”

“依我看,最好是想个办法把鱼卖去不靠海不临河的地方去,你想想咱那县城,一到冬天,富贵人家想吃口鱼都难,咱这儿靠着海,要是能把那鱼制成鱼干,请商队把鱼给卖到不靠海不临河的地方去,肯定能换成银子回来!”

葛天明原先是担心二老跟着他去辽州染上瘟疫送命,现如今得了一个防治瘟疫的方子,哪怕他对这药方没有十成信任,但这药方已经为他拨开了一扇断病用药的新大门,再加上他看了许多与瘟疫相关的名家医案,就算真的遇上瘟疫,也敢下手一试。

更何况,葛天明也想通了。

他要去辽州,苏崇菊定要带着孩子一起去,若是治不了瘟疫这头毒龙,那他们一家三口怕是都无命出辽州。

独留自己爹娘于世,那才是生不如死,还不如一家人都整整齐齐地奔赴黄泉。

————————————————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