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521章 请客吃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1章 请客吃饭(1 / 2)

推荐阅读:

现代知识告诉我们,改革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不过关于两者优劣存废之议当中最有远见的还是第二次兴学时吕公著的意见,在科举正盛的神宗一朝他上表劝告,请神宗“先建学校,兼而行之,学校进者岁增,科举取者岁减”,这样花上一二十年便可以保证从科举到学校的平稳过渡,但可惜后来两党斗争愈发酷烈,这份意见也被束之高阁。

在单靠三舍法晋升的情况下,奔竞贿赂之风大起,学术腐败之风难刹,在公平这一点上比起来科举反倒远远不及。

毕竟教员说的相当明白,变法改革这事儿不是请客吃饭。

“此般变法于后世或有得,然对彼时百姓或不如不变也。”

“陛下之意,是说这治学易政之举,亦如战阵与敌军争胜,如山林与虎豹争活,须生死相搏也?”

孔明感觉嘴巴里有点发干,端起来面前的茶水一饮而尽但犹觉不够,最终就这么捧着没水的水杯发呆起来。

房杜二人皆觉得有些道理,于是干脆反问:“那当书何?”

法正从抄写中抬起头来,不屑道:

对贞观文武来说,如今大唐初创可谓百废待兴,无论是变法亦或是科举罢现在思之皆无益。

“吾等此前见这唐朝旧事,多有感慨其不鉴前朝之祸。”

赵光义眼见兄长的殷勤,看似为兄长叫屈,实则彰己之功道:

事实上神宗的元丰年间太学就已经滋生腐败,虞蕃讼案中虞蕃怒喷三舍法“非以势得,即以利进”,引得神宗下令清查,最终查出连参知政事和开封府尹都有牵连,形成了震惊一时的元丰太学狱。

说罢赵匡胤心中则是多有思索,莫非方才那几拳头真将其打坏了一点?

不过这些都暂且不需放在心上,赵匡胤回头吩咐道:

毕竟别的还好说,宋唐相隔也就百来年,结果轻易便将唐兴之始的贞观旧事忘了个干净,属实不应该。

他如今应刘备孔明所请,掌太学诸事,因而如今之所见对鲁肃来说可谓开辟另一天地,诸多教学之法恨不能现在便返回太学颁制试上一试。

水浒传的故事是施耐庵根据宋江起义记录加工而成,但生辰纲这道苛捐杂税在徽宗时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相较于当时境况只能算九牛一毛。

赵光义看到在石桌上忙完的兄长转过了脑袋。

贞观文武面面相觑,一时间倍感莫名。

李世民直抵最前细细打量,最终似赞似叹:

“趋治学之极盛,亦趋党争之极盛,贯治民之微末,则弃……”

“翼德说的粗俗,然读史见孝武皇帝算缗告缗令所生事端,亦可为类比。”

其中有讶然有欲言又止,有不忍还有几分释然,最终开口道:

而北宋的第二次苛捐杂税激增恰恰就是宋徽宗时期,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并未废除仁宗一朝杂税的情况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惨况和地主们兼并土地的盛景已可想而知。

“若非痴傻,何有方才所言?”

魏征也插入议论。

第521章 请客吃饭

“诏罢科举?”

甘露殿众人皆尽无言。

光幕上后辈似是为了更加通俗易懂,还做了一个简单的图示。

随三次兴学的依次推进,一座座学府的标志便逐渐在这北宋疆域中出现,一直到第三次的崇宁兴学,学府已经算得上密密麻麻。

当下也是在石桌上写字,表示自己定然不忘昭烈帝之提点云云。

而且……孔明琢磨着,无论后世华夏与周边邻国复杂的形势与恩仇,还是那科技之神鬼莫测之威,恐怕也都让这类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

相较而言,当时力挺太学的苏颂看法也更接地气,首次喊出了“国家取士,行实为先”的意见,并诘问科举“但校文词,何知行实?”

以军阵析阵事还颇有条理,再想想那宋两党之争释文生义捏造罪名一副你死我活之势,两人心情一时间竟沉重了起来。

刘备看着被拍的东倒西歪的马超笑笑,也赞同道:

“一边与天下百姓说着万载圣王之业,一边苛捐杂税不停令黎民无生计。”

李世民止住了话语不想再说下去,接下来自便是靖康乱而北宋亡。

“既如此,何不令钟鸣鼎食之家出余财以为天下利而铸贤名?”

“那范仲淹志趣高洁,这王安石亦是能为天下不惜身之人。”

而关于徽宗为何选择如此激进的做法呢?

“若擒李煜,当以礼遇,并召钱俶,偕来汴梁。”

而当百姓再也榨不出油水的时候,再无妥协余地的新党就只能向旧党发起决战,科举就此取消。

兄长脸色虽黑,但赵光义向来擅长察言观色,还是从其中读到了兄长的表情。

“陛下之见,发人深思也。”长孙无忌恭维了一句。

马超当下便有点迟疑道:

“然今见这宋史……”

其实回顾三次兴学,虽然能列出来一百条缺点,但单单王安石喊出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跨时代的指导思想就已经值得肯定。

鲁肃的笑言也让众人不再挂怀,毕竟从这光幕所见,求人人皆为圣人这件事在后世也做不到。

光幕上只有刘备孤零零一句话让赵匡胤有点挂不住脸。

说罢也是感伤道:

由上而下单靠皇帝一条圣旨推动,想要不流血的完成利益分配,几乎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变法新政既想求国家富强,又想求士人满意,还想求个人好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一次次变法中受伤的永远只有百姓。

“此兴学犹如进军时不携粮草,死战前嘉奖不均,必生乱也。”

失去了科举掣肘的太学制度也飞速腐败。

相比于长孙无忌的溜须拍马,杜如晦与房玄龄则是拧着眉头思考陛下方才所言。

推广三舍法的作用也通过箭头,显示的更加清楚明白。

表示县学的一个个蓝色标志拉出了一个個箭头,直指紫色的州学,随后紫色的州学又拉出一个个箭头,直指金色的辟雍,辟雍依然是用一个箭头指向红色的太学标志,由此一张细密的学府之网便彻底覆盖了北宋全境。

北宋疆域内的点点光华经由这些学府收集,层层递转最终输送至京都,看起来这个大网就好似在呼吸一般。

赵普张了张嘴想要说点什么,但最终还是选择闭嘴让官家自己处置。

其人对变改之议,言语虽直白但颇值得回味,仅仅八字便道破新旧之替那不死不休的局面。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