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历史军事>大清兴衰录> 第32章 施琅的春天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施琅的春天2(1 / 1)

推荐阅读:

即使你运气很好,老天也帮你的忙,一路高歌猛进,到达了台湾本土,三天三夜的风浪颠簸,大家恐怕体力也会受到影响。

最关键的是,只要澎湖列岛的守军不是傻子,那么恭喜你,就在你到达台湾本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身后将会出现一支凶悍的部队,和地面部队两面夹击,后果你可以设想。

本文由小说“”阅读。

此时施琅的平台思想此时早就已经闻名北京,果然,这次他阐述平台思想的时候,也得到了满朝文武的一致认可。

在大家的一致认可下,康熙皇帝重新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并加太子少保衔,让他立刻返回福建,准备出兵。临行前,康熙专门赐宴施琅。席间他语重心长地说:“在用武力平定台湾问题上,朕赞同你的方案,希望你能尽心而为,不要辜负了朕的希望!”感激不尽的施琅豪情万丈地表示:“老臣今年虽然已经六十有二,但血气尚未衰竭,还可以报效皇帝和朝廷。如果我此行再次失利,我甘愿领罪”。

雄赳赳气昂昂,大清儿女赴前线。

施琅一到厦门,便夜以继日地进行出征前的准备,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一面操练水师、制造军械、选配将领,一面搜集郑军情报、策反郑军将领、制定攻台方案。经过半年努力,终于万事俱备,只等出兵。

在攻台的策略上,和姚启圣的直接攻击台湾本土的观点不同的是,施琅认为,台湾本岛地域狭窄,缺乏战略纵深,澎湖是其外围防御的唯一屏障。澎湖一旦攻陷,台湾不攻自破。

在三藩之乱中,姚启圣小过了一把打仗的瘾,可惜自己毕竟官太小,折腾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作为福建前线的地方大员,姚启圣是十分想以统帅的身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此时姚启圣56岁,他知道自己年纪很大了,也许除了这次机会,以后再也没有更好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了。

在如何攻打台湾的问题上,对于陆军有一定了解的姚启圣认为,士气很重要,应该一鼓作气,长驱直入,直接攻击台湾本土,一战而屈人之兵。

不过我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姚启圣的算盘最终还是落了空。

不管怎么说,经过李光地和姚启圣的力荐,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亲自召见施琅,叫施琅阐述自己的平台策略。

施琅首先阐述了武力攻台的必要性。他认为,对台湾郑氏集团一味行招抚之策是行不通的。郑氏三代经营于海上,定会凭着傲人的海上实力和风涛险阻的有条件势,顽抗到底。而且郑氏集团也决不会甘心困守于孤岛,只要有机会,定会袭扰大陆沿海。

无独有偶的是,就在李光地支持施琅复出的时候,远在福建的福建总督、主战派积极分子姚启圣也积极举荐了施琅。看来施琅的春天真的来了。

要知道,姚启圣的支持一点都不比李光地影响小,作为抗台前线的一把手,负责除了军事以外的全部行政事务,如果没有姚启圣的支持,光靠施琅,是搞不定台湾问题的。

施琅本人的能力固然不错,但是由于台湾内部的问题,平台也不见得就非施琅莫属。况且施琅之前打了败仗,报仇心切,满朝皆知。李光地毕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但是实干派的姚启圣支持,那就非常不一样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你要相信姚启圣天下为公,那就大错特错了。

姚启圣或许是个有能力的官,但同时,从这个人做生意的头脑如此丰富来看,这个人也绝对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

第32章施琅的春天2

除了施琅个人的修养得到了数量级的提升,另外一件对施琅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他得到了李光地的认可。

施琅在北京闲赋的时候,李光地还是个小翰林。本来他们是没什么交情的,但碍于是同乡,还是的互相寒暄一下。

当然对于这次寒暄,施琅本人并没有引起重视,毕竟对于相当于六七品官的小翰林李光地,你就是告诉施琅,这个人将来将会决定你的命运,打死他也不会相信。

施琅虽然现在没事做,毕竟曾经当过海军司令员(二品官),而李光地,不过是个搞文秘工作的小官而已。

事实证明,相比不太熟悉海战的姚启圣,吃了好几次亏的施琅,在海战上确实堪称当世第一人。

今天大家如果研究有兴趣研究台湾的地图,就会发现,澎湖列岛对于台湾的地位确实是至关重要的。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和大陆的中间,是台湾西部有利的屏障。

话说1949年的时候,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攻下了海南岛,而在台湾岛上吃了亏,主要原因就是海南岛和大陆之间的海峡距离很近,而台湾海峡的距离对于当时的解放军来说,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澎湖列岛和台湾的距离基本就相当于海南岛和大陆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如果有能力搞定澎湖列岛,台湾就会不攻自破。

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绕过澎湖列岛攻击台湾,风力正常的情况下,最快也得三天三夜,万一海路不熟,费的时间更多。

其次,施琅阐述了海军的重要性。若想平定台湾,必须复建水师,攻取台湾之屏障澎湖岛,将台湾凭地利之险的幻想打碎,才可逼其投降。

第三,施琅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闲居的十几年时间里,施琅致力于研究风信潮汐,数年如一日,详细筹划。曾几何时,施琅就是败于飓风潮汐,两次东征均受阻于风涛,致使清廷放弃武力征台,专行招抚之策。这使施琅许多年来难以释怀。

几十年戎马倥偬、阅尽人间事的施琅对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及经验教训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施琅虽羁留京师,但一直在研究作战对手,执著地关注着东南沿海的局势。康熙不禁为施琅的平台之志所打动,并为其平台策略深深折服。

而且在赋闲的十几年里,施琅也时常到福建会馆走动,那里是在京的闽籍人士聚会的地方。每次施琅来到,照例都会鼓吹他的平台方略。当然,施琅更重要的目的是结交朝野贤达,遍寻各方人士理解和支持。

后世的历史学家喜欢强调姚启圣的用人之明,而我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姚启圣的妹夫是清东阁大学士黄锡衮(正一品),而黄锡衮的妹夫就是施琅。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朝中有人好做官,说到底,任何年代,关系都是很重要的。大家有机会还是要多攀几门高大上的亲戚啊!

当然,姚启圣举荐施琅的另外一点,恐怕也是想着施琅必定对自己感激涕零,可以实行自己平台的策略。

姚启圣在福建当总督这么多年,对于台湾问题,他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一直以来,姚启圣都有一个梦想,一个在沙场上建功立业的梦想。姚启圣虽然是个文官,但是他这个人,对于军事是有着特殊爱好的。所以曾经赋闲在家的姚启圣同志在三藩之乱的时候才会积极组织地方游击队,协助正规军平乱。姚启圣是一直想在台湾这个问题上,实现他收复祖国河山、名垂青史的梦想的。

所以施琅的本意是和后生兼同乡的李光地吹吹牛,根据李光地的《榕村语录》记载,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次谈话,内容是《论郑成功北伐失败的原因》。

没打过仗的菜鸟李光地认为,郑成功失败的原因,则是他不应该攻击南京,而是应该沿长江攻击山东,进而攻击北京,直接威胁大清帝国的首都。

而施琅反驳了李光地的观点,施琅认为,用不擅长陆战的十几万疲惫之师,去敌保卫京师的数十万陆军,怎么可能打胜。施琅认为,郑功成应该去打襄阳,荆州,占领这两个战略要地,和滇南,两粤的明军联合一片,构成完整的西南江山,完全动摇清朝的统治,这才是上策。施琅还指出,郑成功把水军当陆军使,纯粹是吃饱了撑得,这是舍长而用短,不可能打赢,更进一步阐述水军和陆军的区别………。

施琅讲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菜鸟李光地一听之下,惊为天人,从此对这位老乡施琅的海战能力大加赞赏。

正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十几年之后,因此这次谈话,已经成为康熙宠臣的李光地,果断向康熙推荐了施琅。施琅同志就这样幸福地迎来了春天。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