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文学函授班】(求订阅)(1 / 3)

鰥夫的文娱 乱写者 2411 字 1天前

第171章 【文学函授班】(求订阅)

德城,春风巷。

八一电影厂的司徒辉来得突然,离开得也很快,这边就等著林有成写完《战爭子午线》的剧本。

时间很平静,在这个平静的院子里面,林有成开始写剧本,桌上放著的《德城日报》的报纸上並没有出现漂亮国“挑战者號”太空梭升空仅几秒钟后爆炸,机上7名太空人全部遇难的消息,等到四月,春风巷子里的人也不会知道北方的车诺比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出现严重核泄漏。

一切似乎都是那般平静,平静到没有人注意到1986年是那个特殊时期结束十周年,同样也是伤痕文学启动的新时期文学的十周年,可即便如此,国內文坛上还出现了特別的事。

林有成发表了《战爭子午线》这篇小说,而贾平洼则是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浮躁》,写了一条河上的故事,莫唁则是在《人民文学》杂誌上发表了那一篇惊艷的中篇小说《红高粱》,还有李沙令的小说《夏夏在学校》、赵丙坤的长篇《慈禧西逃》,陈钟实的中篇小说《初夏》、王宝城的《人韵》、沙炻的《夏夜静悄悄》、韩起的《青青的竹》……

当然,还有路垚那篇被《当代》杂誌社拒稿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城》杂誌上发表。

林有成看著《城》杂誌上的那篇《平凡的世界》,他很清楚地知道现在发表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和书名一样平凡,现在並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一直要等到1989年出齐了第三部,並在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才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林有成个人是非常喜欢《平凡的世界》这篇小说,他知道现在文坛对於路垚的这篇《平凡的世界》评价並不高,有很多不好的声音。

林有成放下手上的《城》杂誌,去看了在《文匯报》上他为路垚的这篇《平凡的世界》写的一篇评论文章。

“路垚笔下的《平凡的世界》人物以及情节都刻画的很真实,是以朴实的语言与真实的感受来见证平凡生活中的平凡的信仰与人生,在艺术手法方面平易简洁,语言通俗晓畅,人物性格和人物关係明確清楚,主题含义浅显易懂,对於现在一些文学评论认为《平凡的世界》太过陈旧,可能有失偏颇。”

“要知道文学是时代的產物,不只是在创作论的意义上,在接受美学的意义上更是如此。《平凡的世界》不合的是文学变化革新潮流的时宜,合的是当时社会变革现实的契机。虽然说现在文学艺术处於急剧的变革中,文学创新的渴求牵引了文学共同体的注意力,文学自主性思想也影响了文学在创新性上的任性发展,文学探索促进中国文学艺术水准迅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创作与阅读產生分离。”

“当然,思想意识、时代感、价值观方面的深刻变化,也使中国社会的思想及认知方式处於调整之中。现在路垚的《平凡的世界》恰恰是去除掉如今热衷的艺术探索,而专注於写乡村青年的个人觉醒、追求和命运,很显然,评价《平凡的世界》並不能单纯从文本本身的艺术创新性,也不能只是从文学变革潮流中去给出定位,更为恰当的阐释方法,应该是从这部作品和时代的契合方式,和社会意识的互动关係中去建立起有效的语境……”

很显然,林有成这篇文学评论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引起了的一定的討论。

毕竟现在林有成也不是什么无名的新人作者,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林有成这位还算知名的作家为路垚的《平凡的世界》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还是会引起一定的关注。

林有成其实很清楚,事实上1980年代后期直至1990年代,国內的知识分子文化与普通大眾文化以后会处於严重的分离状態,在文学接受方面的普遍焦虑,就是无法统合“雅俗共享”的矛盾,不过是文化困局小小的表徵而已。

这並非说《平凡的世界》属於俗文学系统,而是在被认为高品质的文学作品与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点。

<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