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道器之墟”发掘现场,青铜构件的残片正被能量场吸向空中,在鼎耳下方组成微型的“四天王像”虚影。
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触层泛着青光。她的量子计算机显示,超导环的电流强度突然升至15万安培(远超安全阈值),但能量损耗率却降至0.01%——多余的能量没有逸散,而是通过量子纠缠,定向传输到培育舱的鼎状结构中。“不是失控,是‘响应’!”韩国工程师调出能量流三维图:广场的超导环是“能量源”,培育舱的青铜珠是“能量汇”,两者通过a星地磁场的磁力线连接,形成闭合的“鼎耳能量回路”,“就像给大同鼎装上了‘能量天线’,能从反重力城市的矩阵中汲取能量,维持鼎身的生长!”
与此同时,桑基穹顶农业区传来更惊人的消息。
王承业的农业数据板在稻田里疯狂震动,老农业学家的粗布裤脚沾满泥浆,他蹲在粟麦田中央,手指颤抖地划过地面——原本杂乱生长的粟麦根系,此刻竟在土壤中排列出清晰的脉络,脉络走向与地球古中国的“九州”版图完全一致:冀州的轮廓由耐旱粟麦组成,青州的位置是高产水稻,徐州则是新培育的“量子杂交麦”,而九州的中心,恰好对应培育舱的位置,根系在那里交织成一个微型的“鼎状”土丘,土丘上的麦穗泛着青铜色的光芒。
“是‘地气感应’!”王承业的声音带着哭腔,他抓起一把泥土,土壤中渗出的共生藻营养液,正以0.3hz的频率脉动,与培育舱鼎状结构的共振频率同步,“粟麦的根系是‘神经末梢’,土壤是‘传导介质’,整个穹顶农业区……是大同鼎的‘大地基座’!”他调出三天前的土壤监测数据:九州版图的轮廓,是从培育舱能量场增强时开始形成的,根系的生长方向受青铜能量粒子的引导,“《齐民要术》‘种谷’篇说‘顺天时,量地利’,原来‘地利’不是简单的土地,是文明与大地的‘血脉相连’!”
王磊的螯状爪插入“冀州”区域的土壤。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刺入根系网络,瞬间,九州版图的全息影像在他视网膜上展开——每个州的粟麦品种、产量、共生藻活性数据,都通过根系的生物电信号实时传输,而在“豫州”(九州中心)的位置,他看到了自己和张岚等改造者的基因序列,正与粟麦的dNA片段融合。“我们……也是基座的一部分?”他想起李素说过的“共生基因”,突然明白生体改造不仅是适应环境,更是成为文明与大地连接的“活体纽带”。
诸葛青阳站在九州版图的中心土丘上,a星b的蓝绿色阳光透过穹顶,在粟麦叶片上投下青铜色的光斑。他的《大同鼎》纹身与土丘的鼎状轮廓重合,纹身上的九个光点(工巧、农桑、生息、教化、兵甲、礼法、艺文、商贾、工虞)同时亮起,每个光点对应九州中的一州。这一刻,他清晰地感受到:培育舱的鼎状结构是“天”,反重力城市的能量鼎耳是“人”,桑基穹顶的九州根系是“地”——天、地、人,三者通过青铜能量交织成一个完整的“三才鼎”,而文明胚胎,就在这鼎的中心,汲取着天、地、人的养分,等待破茧。
李素的实验室里,基因测序仪的全息屏幕正闪烁着刺目的金光。
蚕丝层的共生基因序列被放大到纳米级:一条由碳基碱基(A、t、c、G)组成的主链,如青铜饕餮纹般盘旋;主链的凹槽中,嵌入着另一条由硅基碱基(Si-A、Si-t、Si-c、Si-G)组成的侧链,侧链的分子结构呈晶体状,像青瓷冰裂纹路般镶嵌在主链上。两条链的结合处,禹鼎能量粒子形成“量子胶水”,将碳基与硅基牢牢粘合成双螺旋结构——这是从未在地球生命中出现过的“碳硅复合基因”。
“互补性达到92%!”李素的探针刺入基因链结合处,数据流显示,硅基侧链的Si-A能与碳基主链的t完美配对,Si-c则与G配对,配对误差率仅0.03%,“半人马座a星的本土硅基微生物,它们的dNA序列与胚胎的碳基基因,存在天然的‘锁钥关系’!”她调出微生物样本的全息图:这是一种从沙漠穹顶地下水中发现的晶体状微生物,直径约2微米,体表覆盖着纳米级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