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所以之前江西的地方官员也上疏,表示很难完成朝廷的督造任务,他们在奏疏中表示:“广信府铅山、玉山、永丰三县,原系产纸地方,既钦依派造,自应如期速完解进,缘在官积槽悉系市井豪猾,原非本业纸户,瞰文一到,居为奇货,百计钻营,始以夤缘之费酬干请,继以分例之费以贿赂官吏,后将领出余银转展觅息,及奉臣等严限催督,仅照时估,向本业纸户勒买供官,毫无加益。”
之前严世蕃也上疏讨论过这个问题:“重纸铺户止应办各衙门公用纸劄,衙门既多取用无时,差重人少,已不能胜。自二十一史之书成,纸张数多,印刷甚众,而乃加灾于铺户。又有以公用之余纸给铺户,以追其价。久藏之故纸发铺户,以换其新交纳之时,又不免有前项诸费。此重纸之所以困也。”
对于这些事情,朱载坖也是很清楚的,所以朱载坖首先是要解决大量的纸张问题,朱载坖认为派造的价格太低,是这些造纸户不愿意承接朝廷纸张的主要原因,朱载坖命令江西地方官府提高纸张价格,与市价差不多,由于朝廷所需要的纸张数目庞大,所以在价格上可以有所减少,但是也要保证民间有一定的利润。
同时为了保证这些书籍能够对天下有所帮助,朱载坖的思考是否采取刻板的形式,以便于大量的印刷书籍,虽然现在已经有活字印刷了,但是对于大规模印刷来说,刻板仍然是最好选择,而大明皇家内府所藏的书籍,大多是抄本,这些抄本的流传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讹误,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明实录的流传。
原本实录乃是朝廷的文书,在修成之后深藏内府,等闲人是看不到的,但是朱载坖为了编修本朝国史,开国史官,大量的官吏得以见到原本深藏于内府的实录,这些官吏们借此机会抄录大量的实录抄本,在市面上流传,但是这些抄本谬误颇多,甚至有些故意歪曲,为之后明实录的勘误造成了极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