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大连郡国,中婴城邑,小聚降陌(3 / 4)

:「哈哈,司马府君方才不是,天师道内也能再填个神上使么?你看我…若是向柳观主毛遂自荐的话?合适么?」

嘿…

司马防眉毛一挑,他微微眯了下眼睛,「若是你能立下大功,倒是一份向玉林柳郎不错的投名状!」

「哈哈哈哈哈…」马元义大笑,「大功?那还不简单!论及中原地区黄巾叛乱的了解,便是那大贤良师张角也比不上我!」

这话有些嚣张了…

偏偏,司马防信了。

也难怪,他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这么嚣张的人!

——各方诸侯,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者聚降陌!

玉林观的一方书房内。

当柳羽提及这一句后,天子刘宏倒吸一口凉气,他仿佛已经在羽儿的推演下,看到了黄巾叛乱平息之后,大汉天下的分崩离析。

杨赐那解除军制限制的提议…简直误国!

柳羽的话还在继续,「陈王殿下,所谓…人心不古,又所谓从简到奢易,从奢到简难,诚然…军制一旦放开,那便无法轻易收回,手中有五百兵那是庄园主,可有五千兵那就是军阀…是诸侯了!割据一方,保家族兴盛…才是这些家族的目的,至于王朝更替,那或许只会存在在他们的经验世界里!」

历史上,汉灵帝废史立牧后,首批选择的是刘焉、黄琬和刘虞三人分任益州、豫州及幽州三州州牧!

刘焉治理益州的前期颇有成效;

黄琬上任豫州牧,不仅平定了作乱豫州的贼寇陆梁,还将豫州治理得有声有色;

刘虞在担任幽州牧期间深得人心,不但平定张纯、张举的内乱,而且广施仁政,让幽州安居乐业。

诚然…

这些人一定程度上,对大汉的稳定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可…后期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刘焉的益州,就都有些图穷匕现的味道了。

前一刻,还可以是忠心耿耿的刘室重臣,后一刻就可以变成野心勃勃的东汉军阀…

这还是汉室宗亲…

那些姓「袁」的,姓「董」的,他们会做的更加的过分。

「制度与人心么?」刘宏口中轻吟,他甚至有些后怕,得亏来了这玉林观一趟,否则…当真采纳杨赐的提议,那大汉没有倒在太平道手上,却倒在了这一纸诏令的手上。

「那依柳观主之见?当如何应对这太平道呢?」刘宏反问。

荀彧适时补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今能堪大任的名将阳球已

经殒命,段颎不复当年之勇,太尉桥玄也六十余岁,让他统兵更是不可能,新的将领中,能够让陛下信任的唯独蹇硕一人,可他又操持着西园军的防护,护卫陛下的周全…」

荀彧这番话已经的足够委婉…

刘宏更不客气,「满朝尸位素餐,纵有北军五大军团,可何人能为将帅?」

其实…

当初杨赐已经提出了三人,只不过…因为这「军制放权」的缘故,刘宏对杨赐提议的人也充满了怀疑。

哪曾想…

柳羽直接道:「陛下是忘了那些「帝之辅弼,国之栋梁」的太学生么?」

此言一出…

曹操的眼珠子一定,他就是太学生啊!

不光是曹操,荀彧也是眼眸凝起,他的侄儿荀攸也是太学生…

这些年因为党锢的影响,太学生的境况并不乐观,许多太学生都归乡隐居…如今,倒是…

刘宏眼眸微眯…

心里琢磨着,太学生,倒是一些可以用的人才。

柳羽的话还没讲完:「陈王殿下可以奏请陛下,立刻派专人连夜调出太学的花名册,一一实十年之内毕业的太学生,这个数量应该超过五百人,此外…由尚书台拟定诏书,派遣快马,带着诏书从洛阳四门而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奔赴全国,召集隐身在四方的士子、学子…紧急进京,商讨讨贼大计!」

言及此处,柳羽的目光转向曹操,「且不别的,单我这位大哥曹孟德上下届的太学生中,就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