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着眼南洋!安南国的重要性!(2 / 3)

、丁香、肉豆蔻)、象牙、红木、燕窝等珍稀物产,都能通过安南的港口集中,再由官府统一调度运往大明内地,既能避免民间商人私运导致的税收流失,又能充实国库,还能让中原百姓用上此前难得一见的南洋物产。”

    朱元璋看着图上的航线,眉头微微舒展,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你是说,控制了安南,就能拿捏住中南半岛与南洋诸国?”

    “正是!”朱高炽点头,语气更为坚定,“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这些国家与安南接壤,若安南为大明郡县,他们便不敢再像往日那般与大明离心离德,甚至侵扰边境;远可控满刺加及南洋诸国——满刺加是东西方航运的必经之地,掌控此地,便能随时监测过往船只,防止倭寇或其他势力借道南洋侵扰大明沿海。”

    历史上,朱棣出兵安南的决定与郑和下西洋战略意图的实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都需经南海前往南洋及西洋诸国,而安南地处南海西侧,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船队航线安全;同时,船队所需的淡水、粮食补给,以及与中南半岛诸国的联络,都需依托安南这一关键节点,二者在战略上形成互补,共同服务于大明拓展海外影响力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朱棣“郡县安南”的决定过于草率,指责他忘记了祖训中“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告诫,觉得安南地处偏远、民风复杂,纳入版图后会成为朝廷的财政负担,且难以治理。

    若朱棣兴师动众出兵安南,仅仅是为了惩罚安南侵扰大明边境、杀害明朝使节,那确实显得草率且不负责任,毕竟以大明当时的国力,只需派遣军队震慑便可达成惩戒目的,无需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将其设为郡县。

    但事实给出了明确答案,朱老四“郡县安南”的决定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核心便是通过“郡县安南”实现明朝在中南半岛的长期军事存在,与郑和船队形成海陆联动、遥相呼应的格局,从陆路和海路共同巩固西洋朝贡体系——郑和船队从海上巡航,向沿途诸国展示大明国力,招抚其加入朝贡体系;安南作为大明的交趾省,从陆路部署兵力,对中南半岛诸国形成威慑,防止其脱离朝贡体系,二者一海一陆,相互支撑,让西洋朝贡体系更具稳定性。

    安南地处中国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既是陆路交通的咽喉,又是海上航运的重要补给站,天然具备充当大明经略西洋跳板的地理优势。

    “郡县安南”后,大明可在安南驻扎军队、设立行政机构,以安南为基地,向中南半岛辐射影响力:近可直接制约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这些国家与安南接壤,大明通过安南的行政与军事力量,可随时干预其内部事务,确保其对大明的臣服;远可间接控制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爪哇、泞泥等国,这些国家依赖与大明的海上贸易,而安南作为大明经略南洋的前沿,可通过调控贸易航线、掌控补给节点,迫使这些国家遵守大明主导的朝贡秩序。

    更关键的是,郑和船队的存在是暂时的——每次下西洋都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难以长期维持,且船队返航后,大明对南洋的海上管控力便会减弱;但大明交趾省的存在是长期的,作为常设的行政与军事单位,交趾省可持续发挥作用,不仅能稳定中南半岛局势,保障海上航线安全,还能持续吸纳南洋诸国加入朝贡体系,为大明长期掌控南洋、拓展海外利益提供坚实的陆地支撑,这正是朱棣“郡县安南”最核心的战略价值所在。

    这一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