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乱前的平静(3 / 4)

割鹿记 无罪 3044 字 25天前

    三个名诗人的诗一传开,已经影响力极大,这时候第四首第五首诗又出来了。

    第四首流传开来的诗据说是出自高惊鸿之手,高惊鸿是胡商之子,也是边关最有名的诗人。

    他这首诗叫做《戍边吟》,"五溪烽火照雕鞍,谁闭潼关救急难?非敢提兵违君命,南疆血染谏书丹。"

    顾留白都听乐了。

    他听着这首诗的时候,和裴云华等人说笑,“按这么下去,这些诗所说的皇帝身边的大奸臣快变成我了。”的确,这首诗走的又是谎报军情,不得不起兵的路数。

    说是边关告急,皇帝恐怕还不知情,现在长安方面都似乎管不了这边关了,谁能起兵来帮帮啊。

    历史上用此类借口囤兵造反的也不少。

    第五首则叫做《问药》,竟说是大诗人白意所著,诗文是“长生殿外草萋萋,御榻何人进紫泥?愿剖臣心代君药,肯教鸩羽近龙衣!"

    顾留白听着这首诗,忍不住就吐槽,这些门阀脑子怎么想的啊,这么扯的么?

    意思是的确挺扯的,联系之前的诗文,说皇帝不只是被蒙蔽,而且而被蛊惑成病了,谁能救救皇帝的病啊,太子和忠臣都甚至愿意剖了自己心肝给皇帝入药治病,只要能够解决皇帝和大唐这病。

    这无中生有,扯是很扯,但这五个诗人一首接着一首的诗出来,再被人有意的推波助澜,起到的煽动性作用还是十分惊人的。

    整个长安的街巷,几乎每个人都开始谈论这五首诗,开始议论皇帝是不是真被什么奸臣蒙蔽了,所以才怪罪太子,将太子流放去了黔州。

    朝会之时,自然有大臣义愤填膺,上书要求追查这些诗人及其背后主使之人,但皇帝的反应却显得大度且冷淡。

    意思是这些诗人一年不知道写多少诗,偶尔有些诗被人曲解,那也很正常,若是因此就要治罪,那大唐今后那些诗人作诗岂不是战战兢兢?

    若是真因为一些诗词就大兴文字狱,岂不是真落实了我身边有奸臣把持朝政,要让人不敢说话?

    如果你们觉得不是无中生有的事情,觉得这些诗句就是隐喻我身边的事情,那么你们这些官员先好好查查,我身边的什么奸臣到底是谁。

    皇帝这么一表态,顿时就没有人敢接着上书说这事情了。

    谁要是再揪着这事不放,不显得自己就是那些诗文里所说的奸臣?

    皇帝这样的表态也让那些背后兴风作浪的门阀们心知肚明,皇帝可不急。

    而远在黔州的太子所表现出来的定力,也让这些门阀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样的手段能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就这么一来二去,长安的秋天,却是悄然的过去了。

    陈屠的老婆袁秀秀生了个大胖丫头。

  &n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