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消息,带着钱跑到地主家要买下王象。
杨俊是什么身份,别说肯花钱,就算开口白要地主也没胆子不放人。
等王象伤好些,杨俊送他一间房子,留下一大笔钱资助学习,还给王象娶了媳妇。
做完这些杨俊和王象告别,话讲的敞亮:自此咱俩平等相待,我不是主人你也不是奴隶,对你王象我杨季才只有一个期望,请你好好学习争取有所成就。
且不说王象没有辜负杨俊,就说杨俊高高在上,能关注一个渺小的芝麻粒大的毫不起眼的底层,救人于危难之际不求回报,单这份无私就值得天下称颂。
杨俊不止帮过一个王象,审固和卫恂出身大头兵。
杨俊打破门第限制,依照唯才是举令提拔他俩,现在两个人都当官,卫恂成绩突出被授予县令。
当时唯才是举刚刚推行,杨俊身为高门,主动这样做面临的压力很大。
问一句足以感动中国吗?再多问两句,他的动机是什么?真的品格高尚不求回报吗?贫道不说答案,咱们逐条分析。
底层始终在受难,只要想帮机会多的是。
王匡张扬先后主持河内郡那些年,请问谁听过杨俊帮过底层。
别找少不更事作借口,河内郡从张扬转到曹操手里才经过多久?不正是您在许昌混的风生水起那一两年吗?杨家没出什么事怎么一两年变化这么大?
杨俊是边让的弟子,曹操和边让有深仇大恨。
曹操拿下河内,袁绍又不理不睬,等于断了他的前途,换你着急不?沮丧不?一定会有人这样讲,曹操这边没希望还能找袁绍,很遗憾杨俊不能投奔袁绍。
天下有三处地域特殊,高门豪族各占一块地盘,实力强横尾大不掉。
本乡主事的大家族不认可,除非你有军队傍身,否则内部的人想出来投奔别人就是叛徒。
关陇地区豪门盘踞几百年,韦氏把持陇西官场,张氏掌控河西四郡,保皇派镇守三辅,大事需要三方合议。
车胄没经过同意就投靠曹操,有机会关陇人就要宰了他作为警示;贾诩安然无恙,因为关陇人授意他可以投奔曹操。
杨氏在弘农当地独树一帜,有段时间杨彪是天下士族的领袖,正是那段时间袁术势力达到巅峰。
当时只有袁术有实力和袁绍分庭抗礼,除了袁术本身能力优秀之外,弘农杨氏的威望也是助力之一。
河内人以司马氏为,司马防和杨彪是合作伙伴,也是杨彪最强的竞争对手,杨彪倒台司马氏马上接替成为士族领袖。
弘农杨氏紧紧依靠皇权却得不到保护,司马家吸取教训,选择隐藏在军阀背后纵横捭阖。
司马氏选择的是张扬,张扬并不强甚至没什么存在感,坐拥富庶的河内郡等于稚子怀金行于闹事,然而直到他死亡,身边两个大佬袁绍和曹操都没有吞并他的意思。
这在军阀混战时期很怪异。
有人说河内是袁曹两方的缓冲区,去看地图就清楚,从河内郡出兵对邺城威胁很大,袁绍拿下它才能称作缓冲区。
可是袁绍一直没动,高干想动过,结果袁绍及时下令阻止。
舔脸说一句,这背后的原因知道的人不多。
司马氏的威望和弘农杨氏没法比,就因为没有达到弘农杨氏的体量,需要时间和空间暗中展实力。
袁绍太强,找他合作未必是最佳选择,所以表面上授意张扬投靠袁绍,暗地里司马防和门生曹操搭伙,司马家两边不得罪两边要好处。
反正司马家铁了心不出头,和谁都是合作关系,谁执掌天下都没有必要和他家分出死活。
若不是张扬内部出现动乱,曹操和袁绍都没有拿下河内的欲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河北面临很大困难也没说从河内出兵策应。
所以说不是因为地理条件,利益纠葛才是河内郡作为缓冲的意义。
您记得怎么从天井关出来的吧?放眼天下只有你刘琰敢在河内郡扬言屠城,估计屠了也就屠了,司马家不会有一句怨言,天大的面子就暗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