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
公元前三世纪,赵武灵王击败楼烦、林胡等游牧部落,疆域推进至河套地区,于是在新领土上设置云中郡,郡治所称为云中城。
历经几百年,云中郡展成十六县的大郡,朝廷将云中郡南部另划出五县成立定襄郡,郡治所设在善无。
这里北靠巍峨的大青山,南面广袤的土默川草原。
游牧民族翻越高山来到这里,凭借骑兵优势很容易控制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平原地区。
进可南下中原,退可从容返回漠北,优渥的地理条件即便不进不退也能保证世代繁荣。
对于农耕文明也是如此,大青山南北只有一条白道连通。
推进到此处只需守住白道,身后平原便成为大军的粮仓。
军屯、民屯错落相邻,莜麦、荞麦阡陌连绵,除非遇到大灾战乱,平时不需要内地补给,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作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民族交锋的最前线,前汉在此地设置东、西两部都尉主管边防,行政级别和郡守等同。
后汉在两部都尉的基础上,增设北中南三部,合计五部都尉。
曹操放弃国土之前,北部都尉驻地一直在北舆县,即今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区。
汉末北舆是座小城,城东的都尉官邸算整座城池最雄伟的建筑。
府邸紧挨着一座黄土岗,严冬时节风卷孤林残雪飘零,萧索凋敝之下却有处泉眼涌动不息。
想是水源极深压力颇大,冰凌环绕之中泉水仍汩汩而出。
长年不息终究形成一处水潭,建城时考虑到水源有利,便将泉眼和水潭一起规划入城内。
民间有个说法,因为有此处泉眼才有现在的北舆城。
不论外界沧海桑田怎样变化,泉眼始终涌动不息,两千年之后逐渐育成湖泊,就是后世有名的青城公园。
汉代人当然不知道后世如何,但是向往优美环境的心态古今都一样。
水潭灰色的冰面边缘一袭白裘格外惹眼,孤独的人影在寒风中兀自呆。
刘琰不介意有人代汉自立,国家从上到下从里至外腐烂透顶,改一改、变一变也未尝不可。
从外部环境说,这个世界不只一个国家,威胁永远存在,继续堕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从内部形势讲,科技进步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力突变可遇不可求。
这就导致在一定时限内资源总量恒定不变,社会展却一刻不停。
经济不可能永远高展,一旦停滞,内部矛盾将集中爆。
今学主张对外扩张,将内部矛盾转嫁到外部。
路线没错,错在大汉的体量占据孤立系统的绝大部分,即便将周围全部吞并,也不足以满足庞大体量的需求。
受限于时代,羁縻游牧区域的收益不足以平衡高昂的付出,只会加快国家毁灭的度。
古派力主控制内部,用普世价值解释宇宙万物的展规律,用单一经济将人口牢牢固定在土地上。
人口不乱动经济不会受冲击,没有思想碰撞人便不再进步,万事相对静止,万物安定和谐,那么孤立的系统将永远孤立下去。
刘琰认为今派主张不对,古派更是错误的离谱,两个学说都不能解决主要矛盾,纯粹是慢性自杀,区别在于早死晚死罢了。
没有任何普世价值能够完美解释宇宙万物,如果能够解释万事万物的展规律,那么自身必定逻辑自洽,这种逻辑自洽不是来自于经验和认知,它靠的只能是诡辩和自悖。
单一科学作为普世价值一定会如此主张,对世界本源的猜测应该依据经验,以及完善的证据链条,声称片面的,孤立的因果关系都是错误。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现,普世价值将越抽象。
单一科学试图永远逻辑自洽,不得不用肯定否定怀疑,而怀疑是逻辑的本源,如此便涉及到篡改逻辑本身。
篡改逻辑先要模糊单一科学自身的来源,因为源头在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则是逻辑本体的衍生。
用左右逢源的认知作为武器,彻底阻隔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