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省得身为宗室处处受限。
董昭反应很快,马上理解曹操的用意,随后直接切入主题:“染尘必扫,除恶务尽,拔除毒瘤当快准狠,问题是梁王作何反应。”
“刘威硕就是奸佞保护伞,展的绊脚石!
迟早有战,晚战不如早战,小战不如大战!
丞相当横扫一切蝇营狗苟,打他们一个威风扫地落花流水。”
刘晔振臂高呼口号喊的震天响,董昭简直气炸了肺。
我说刘子杨你是不是癔症,合着刚才我讲那些话你一点没听进去。
喊口号谁不会?你表忠心之前是不是先解决现实问题?
刘晔眼皮一翻开口反驳,董公仁你小子浅了。
口号就是黑夜中的明灯,能让整个团队明确目标不再迷茫,口号喊起来凝聚力蹭蹭往上涨!
口号就是冲锋的号角,战场上的战歌,鼓舞大家士气,激励大家奋勇向前!
口号就是团队粘合剂,能把松散的大家粘合在一起,紧紧团结在丞相周围跟随伟大指引。
。
。
。
。
。
“怕了你啦!”
董昭实在听不下去,狠狠搓脸不住嘟囔:“刘琰怎么办,刘琰怎么办!”
话刚说完在坐诸位中出一声嗤笑,曹操手指笑者眉毛一立:“仲达何故笑?想必有妙计教诸公?”
“想起古时故事恰于当今相似,古今对应饶有趣味,故此笑。”
曹操哦了一声:“请足下讲来。”
“丞相不闻迁延之役马是瞻乎?”
司马懿说完笑着坐回原位。
迁延之役说的是春秋时代秦晋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559年,中行偃率领晋、鲁、莒、郑、卫等十二国联军伐秦。
联军规模很大,诸侯国的将领都认为秦国会主动屈服,因此这一仗除了晋军之外,诸侯国军都抱着威慑为主交战为辅的态度。
大军深入秦国境内很久,一直没等到秦国派来使者求和。
等联军走到泾河出现问题,诸侯国军认为反正都是威慑没必要渡河。
亏了鲁国和莒国找来足够船只,郑国和卫国帮忙规劝,诸侯联军这才不情不愿渡过泾河。
等走到一个叫棫林的地方大军又停住,这里距离咸阳已经很近,结果求和的使者没等到秦国的大军却倒了。
联军并非不敢打,既然秦军都来了,那就打一下看看效果,以打促和也是一种选择。
联军统帅中行偃当即下令“唯余马是瞻”
。
典故有名但是效果奇差,我们凭什么跟着你的马头指示作战?离奇的在于背刺主帅的恰恰是自己人,下军帅栾黡不服军令第一个率军撤离,之后下军佐魏绛也响应栾黡带兵离去。
晋军主力全在下军,没有下军这仗就没法打,中行偃不得已只好撤军。
这一仗秦军没败,晋军虽然也没败却很丢脸,将领栾钺血气上头不顾撤退命令,率领几个勇士突击秦军大阵结果战死当场。
表面上看是中行偃治军不久无法服众,不过历史的真实往往没有这么简单。
中行偃是晋国军事家、法家先驱士匄推举的继承者,作为统帅军事能力毋庸置疑,问题在于晋悼公不信任中行偃,连带不信任栾黡,不妨直说除了魏绛晋悼公不信任任何人。
原本晋国执行三军制度,几经展在三军之外还另有新军,出兵之前晋悼公任命栾黡担任下军帅,将晋的主力新军全部划归下军,同时任命资历尚浅但身为亲信的魏绛任下军佐。
中行偃身为全军统帅只能指挥两军,另外一半军队栾黡说了算,而栾黡还有魏绛从中制衡。
搞的跟套娃一样晋悼公放心了,可是自家大军在外令出三门,三门还各自不对付。
中行偃出身周朝公族,栾黡出身晋国公室,两人相互看不顺眼。
按说魏绛也是出身周朝公族,偏偏魏氏和中行氏属于轮流执政的六卿,俩家又很难合作。
从出兵开始注定将领不合,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