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天启坦克(2 / 5)

袭扰,也不怕乱飞的炮弹,但绝对会害怕“飞天炸药包”。

    那可是实打实的数斤装的炸药,外加几百枚铁柱,落到步兵方阵里就会撂倒一大片!

    土炮多了也能吓死人,烂泥皇帝弄上三五百门,等到双方十万人的决战时拿出来。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盔甲防护的火枪兵在战场上都会成为炸药包的猎物……

    幺鸡是不会让自己麾下的火枪兵在零防护的程度下上战场的,新军的步兵都是装甲步兵,简称“装甲兵”,如果算上扔手榴弹的话,那就是“装甲掷弹兵”。

    防具是鸡头盔和覆盖躯干及膝的重甲,武器标配一支滑膛燧发枪、刺刀、五枚手榴弹、小型弩箭,要是银子足够多,再给每人配备一支手炝。

    反正辫子普遍装备的清弓是无法直接射死自己的“装甲掷弹兵”,被皇太鸡的红夷大炮打死只能认命了。

    好在红夷大炮的射速很慢,精度又不高,皇太鸡也不大可能把手里的所有红夷大炮都带进关,遇到飞艇空袭,辫子的炮兵阵地就直接废废了。

    纯步兵方阵要硬钢骑兵,由于没有马匹的辅助,即便有拒马阻挡,总归是处于守势的,除非有战车的助阵才有胜算。

    面对辫子数千骑兵的突击,步兵心里多少都会心生恐惧,导致方阵难免慌乱,必须有压阵的武器才行。

    兵法所谓:车胜骑,骑胜步。

    如果将战车和步兵有机的结合起来,整合成一个可以互相配合的战斗单位,那么先不说战胜骑兵,起码不会被对方按在地上狠狠地柔躏。

    战车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早已体现出来,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晋国一次出动的战车就达到七百辆之多。

    到三家分晋之前,酷爱使用战车的晋国保有量已经高达四千辆,霸主的实力从战场数量上可见一斑。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装备的战车数量虽然还在增加,但由于骑兵的出现,实际作用却在下降。

    由于成本高昂,机动性又差,在军中的地位逐渐被更为灵活的骑兵所取代,沦落为辅助兵种。

    随着硬质马镫和高桥马鞍的出现,骑兵的作用与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强和巩固,直到宋代,战车才被重新想起来。

    宋朝较于辽、金、西夏三个强劲对手的马政都相差极为悬殊,只能倚仗规模庞大的步兵集群来对抗敌人的骑兵部队。

    汾州团练推官郭固提出了“陷阵车”的计划,即以马车为蓝本进行加固,车上五人负责施射,推车十四人,另有六人负责近战,总计二十五人。

    宋仁宗对此十分感兴趣,但事后分析到此策弊端颇多,比如非战斗人员数量极大,战车火力又并非极其强悍,难以抵挡敌军骑兵的突击,最后只得作罢。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被冠以剿寇不利头衔的俞大猷,在好友陆炳买通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蕃之后,才有机会到大同巡抚李文进手下“戴罪立功”。

    面对咄咄逼人的檬古骑兵,一代名将创立了全新的战车战术,以大号独轮车(车轮直径一米五)为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