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务正业龙现於野(3 / 4)

崇禎霸道 佚名 2583 字 14天前

红,甘薯微臣倒是见过,而且还试种过。

至於土豆,微臣没听过也没见过,微臣只在万历末年西城指挥使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中见过一种名曰土芋的根茎植物,不知是不是陛下所说的土豆。”

你试种过甘薯

朱觉闻言,饶有兴致的问道:“你试种的甘薯是否外皮为暗红色,长得圆鼓鼓的,中间粗,两头尖,带甜味,大的有胳膊大小”

您也见过甘薯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是的,陛下,您说的正是甘薯,此物不但好种且產量高,只要培育的种苗好,施肥得当,亩產能达数千斤乃至上万斤。

微臣不但试种过,还在万历三十五年刊行过一本《甘薯疏》,希冀能在大明两京十三省推广开来,奈何,三位先帝皆无意於此。

现如今民间也就浙闽两地种得人多一点,其他地方鲜有人专门栽种此物。”

万历、泰昌、天启,一个拯救大明的机会摆在你们面前都被你们给错过了!

朱觉闻言,果断道:“你编著的《甘薯疏》也刊印十万份,这甘薯种植必须大力推广,我们爭取在三年內將甘薯种植推广到大明两京十三省。”

当今天子是真重视农政!

不过,甘薯不是这么好推广的。

徐光启连忙细细解释道:“陛下,微臣试种过的甘薯皆喜温,不耐寒,若是遇著霜冻,別说种植了,种子都会冻坏。

甘薯种子保存的问题微臣也想到办法了,那得挖最少两丈深的地窖,且要以沙土隔开存放,方能保证半年不坏。

这也是甘薯只有浙闽两地人种得多的根本原因,皆因浙闽基本无霜冻,而北方皆有霜冻。

微臣曾在天津三卫试过了,那边的屯卫军户挖地窖都费劲得很,若是让平民来挖,恐怕没多少人愿意挖那么深的地窖。

还有,想要让甘薯高產,不但要有高產的种苗,还要施以足够的肥料,特別是壮大根茎的肥料,这肥料民间大多不会造。”

肥料的问题朕还是有点经验的,前世的朕还投资过肥料厂呢,为此朕还查阅过不少资料,这一世再建肥料厂自然没问题。

这地窖问题也不大,大不了组织匠户专门给人去挖。

问题就是,甘薯不耐寒,今年怕是没法在京师试种了。

朱觉想了想,又问道:“那土芋呢,是不是皮色微黄,大致拳头大小,呈不规则圆形,有的形似马铃”

这东西您也见过!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是的,万岁爷,按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中描述,土芋应该差不多是这样。”

那就是土豆了。

朱觉追问道:“蒋一葵有没有说是在哪里发现土豆的”

他就是在京畿发现的啊。

徐光启细细解释道:“陛下,《长安客话》是蒋一葵任西城指挥使时编撰的,长安代指京师,《长安客话》就是京师一带所见所闻。”

那可太好了。

朱觉想了想,又问道:“土豆应该比红薯耐寒吧”

这个自然。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京师一带都有人种植此物,那土豆肯定是比红薯耐寒的。”

那就没问题了。

朱觉闻言,果断道:“承恩,命人传朕旨意,京营各卫所但凡有土芋者速速上贡,上贡十斤,赏银一两,朕要十万斤,先到先得。”

这一下京营各卫所都炸锅了。

土芋这东西隨便种种亩產都能上千斤啊,那就是一百余两啊!

圣旨下,当天便有人赶著马车上贡土芋来了。

这东西还就是土豆。

朱觉还把上贡土豆的京营屯卫都留下来了,让他们帮徐光启培育种苗。

徐光启那是立马就在树林旁靠近太液池的地方开了一亩地,连忙培育土豆种苗,准备试种。

这东西著实比红薯耐寒,且长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