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须,笑谈道:“这徐韬虽然名字有文韬,但脾气倒是和长春侯(徐晟)如出一辙。”
“确实。”五十四岁的陈懋爽朗一笑,毕竟徐晟与陈昶在武英殿广场和文官们动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对于徐韬对辅兵训练如此严苛,他们倒也不觉得奇怪,反倒是乐见其成。
“这四万辅兵,陛下估计是准备在拿下西域后准备他们驻扎当地。”
“至于剩下的十一万辅兵,大概率是在战后遣返回原籍,亦或者询问是否就地安置。”
朱能眼光毒辣,他很清楚如果只是招募辅兵,那完全不用刻意挑出四万青壮来高强度训练,并承诺会在战后给他们衙役、兵马员等差事。
兵马员和衙役的俸禄是每年十五贯,如果是偏远地区,那还有大约三贯的补贴,加起来也就是十八贯。
尽管为朝廷做工,一年也能赚十八贯,可问题在于,工地并非处处都有,而衙役和兵马员这些差事却可以长长久久。
以大明朝的规矩,最少可以做到五十岁才会被罢免,而正常一家五口的消费,一年也不过就是十二三贯罢了。
如果能好好工作二三十年,那积攒一二百贯,购置二三十亩田地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对于没有远大抱负的一些平头百姓来说,衙门永远是最稳定的差事。
“四万人,这最少又是八十万贯的支出,也不知道西域能不能产出八十万贯的赋税……”
朱能唏嘘几声,陈懋也眺望起了肃州城外的景色。
“我记得三十年前,这肃州城不过才几千人家,而今光是城内便已经有近七万人了,这发展的速度还真是快啊……”
陈懋感叹着看向城内,城内街道由石砖垒砌,房屋由混凝土与石砖修建而成,街道整洁干净,甚至在人行道上有用于绿化的树木。
百姓人头攒动的穿梭街道上,因为数万辅兵的到来,当地的经济发展迅猛,商贩根本不愁有东西贩卖。
这样的景象,放在洪武年间,那是连关中都难以见到的,必须得前往江南、湖广一带才能看到。
而今,这样的场景已经遍地都是,大明一千九百余县,超过八成县城发展都不比肃州差。
剩下那两成,要么就是海外,要么就是西南刚刚改土归流结束。
相比较陈懋看城内,朱能则是主要看城外。
祁连山流下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肃修建的一条条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进入地下坎儿井,然后一直流向灌溉区的一座座水井。
由于太学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压井机,故此现在即便没有抽水机,也能用人力来手压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这种手压井机比后世一些独门独院压井水的手压井机要大一些,需要两个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