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李世民:我是谁,我该往哪里去?(1 / 2)

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随即魏征也反映过来自己这话似乎有些不太对。

他轻咳一声,又改口道。

“臣的意思是,您现在回来的早了......”

“额,臣也不是这个意思。”

“臣的意思是,陛下您突然回来干什么?”

“额......”

“臣的意思是......”

李世民干脆摆了摆手,打断魏征的话。

“仗打完了,朕当然要回来,不然一直在辽东呆着有何意义?”

魏征这才恍然,拍了拍脑袋。

“臣糊涂了,差点将这事忘了。”

“臣恭祝陛下凯旋。”

李世民心里有种淡淡的忧伤。

本来将高句丽打成重伤,应该是挺高兴的一件事。

现在忽然没什么成就感了。

他轻咳一声。

“你怎么到现在才离开官署?”

魏征捋了捋胡须,那双老迈的眸子里眼睛发亮。

“微臣是在为恩科做准备,所以这些日子就回去迟了些。”

“恩科?”李世民一怔,有些愕然。

魏征点点头。

“皇太孙殿下称陛下首战高句丽,必然大捷。”

“这乃是普天同庆的大事。”

“所以干脆办一场恩科,既能体现陛下的恩典,也能为朝廷筛选人才。”

李世民恍然道。

“原来如此。”

“不过科举,咱们大唐也办了这么多年,一切流程应该都颇为有序才对,按部就班不就行了,你怎么还忙上一大晚?”

魏征饱经风霜的脸庞上闪过笑意。

他摇了摇头道。

“陛下有所不知,皇太孙殿下对科举改革了一些措施,增加了一些流程,所以微臣须得重新安排。”

“改革科举?”李世民一惊,当即皱眉道,“科举取士,乃是我大唐选取官员的根基,大孙对科举不甚了解,你们怎么任由他胡来?”

由不得他不着急,其余的方面还好,哪怕是大孙做的不好,也无妨,但是这科举不一样,为朝廷选拔天下人的人才,没有人才,怎么治理大唐?

大孙纵然再有才那也是自身聪慧,而科举制度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能乱改?

魏征则是沉声道。

“陛下,此言差矣。”

“皇太孙殿下对科举颇有见地,其改革并非胡来,而是深思熟虑,意在为国取真才实学之士,摒除流弊,以应时需。”

“殿下曾言,旧有科举,虽为抡才大典,然其弊颇多。”

“重文辞而轻实务,徇私情而难公允,限科目而失专才......”

“殿下打破进士为贵,明经次之的旧例,于传统的明经、进士二科之外,新设明法、明算、明工、明农四科。”

“此四科与进士、明经并列,各科取士名额,依当年朝廷所需及考生质量而定。”

“殿下强调,六科并举,各专其长,务使通晓律法、精于计算、擅长工程、深谙农事者,皆有其进身之阶,朝廷亦能得其所用。”

魏征讲到这,看了一眼李世民微笑道。

“皇太孙说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才,让不懂的人却指导懂的人,最后必然是乱糟糟一片。”

李世民闻言,若有所思。

“大孙言之有理。”

魏征继续道。

“皇太孙殿下降低了诗赋比重,大幅提高策论比重,策论题目紧扣时政。”

李世民微微颔首,捋了捋胡须。

“大孙说的对,那些儒生若是只会诗词歌赋,空谈误国,必须要懂实际的才行。”

魏征脸上满是笑意。

“最让臣等感到欣慰的,皇太孙殿下创立了“糊名誊录制”。

李世民闻言,不明所以。

“这是什么?”

魏征笑呵呵道。

“皇太孙痛感科场舞弊积弊,便立下此制。”

“考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