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枢密院外,红墙内(2 / 4)

不通,朝堂上针锋相对的两个人,私下里怎么能这般平和。正思忖间,就听张氏喊道:“子瞻,小妹,快过来尝尝介甫夫人做的枣泥糕。”

几人围坐下来,吴氏给苏小妹递了块糕:“听闻苏夫人擅作诗词,日后倒想讨教讨教。”

“夫人客气了,小妹不过是随手写写。”苏小妹接过糕,入口绵软香甜,带着淡淡的枣香。

王安石看着吴氏和苏小妹相谈甚欢,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他刚要开口,却见苏轼放下茶杯,语气带着几分试探:“介甫大人,前日朝堂上所言青苗法,在下仍有疑虑。若按此法推行,恐会加重百姓负担。”

气氛瞬间僵住。司马光刚要打圆场,王安石已开口回应,语气严肃却不尖锐:“子瞻顾虑不无道理,但如今国库空虚,百姓流离,青苗法虽有瑕疵,却是当下可行之策。若子瞻有更好的法子,王某洗耳恭听。”

“我……”苏轼一时语塞。他虽反对青苗法,却也没想出更合适的对策。

就在这时,吴氏忽然笑道:“你们这些男人,一见面就谈国事。来,尝尝这新沏的雨前龙井,刚从杭州运来的。”她给王安石和苏轼各倒了杯茶,茶汤清亮,香气扑鼻。

王安石端起茶杯,指尖在杯沿摩挲了一下,看向苏轼:“子瞻,政见不同无妨,但为国之心,你我应是一致的。”

苏轼抬眸,对上王安石的目光。那双平日里在朝堂上透着锐利的眼睛,此刻竟带着几分坦荡。他忽然想起前日雨夜,王安石记挂着百姓药材的模样,心头的芥蒂竟消了些,点了点头:“介甫所言极是。”

苏小妹看着眼前这一幕,悄悄松了口气。

朝堂上的争锋,与后院里的烟火,原是可以在这些人身上共存的。

第三章意外的援手

入夏后,开封府爆发了瘟疫。

起初只是几户人家染病,没过几日,竟蔓延到了整个城南。街道上行人寥寥,偶尔传来几声咳嗽,让人心里发慌。苏轼身为开封府判官,整日奔波在疫区,忙得脚不沾地。

苏小妹在家中打理着药炉,熬制预防瘟疫的汤药。丫鬟小翠跑进来,脸色发白:“夫人,不好了!东街的李婆婆家,三个孩子都染病了,家里连买药的钱都没有!”

苏小妹心里一紧。李婆婆是个孤老,平日里靠缝补度日,哪经得起这般折腾。她连忙装了两包药材,又拿了些碎银,匆匆往外走。

刚出巷口,就见一辆青布马车停在路边。车帘掀开,竟是王安石。他穿着一身粗布衣裳,脸上蒙着布巾,身边跟着两个拎着药箱的郎中。

“苏夫人这是要去何处?”王安石的声音透过布巾传来,有些模糊。

“去东街李婆婆家,她家孩子染了瘟疫。”苏小妹急声道。

王安石点了点头:“正好,我等也正要去东街巡查。上车吧,路上快些。”

苏小妹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上了马车。车厢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王安石正低头整理着药方,手指上沾了不少墨渍。

“大人怎会亲自来疫区?”苏小妹忍不住问道。

“瘟疫蔓延,百姓遭殃,我身为枢密使,岂能坐视不理?”王安石头也没抬,语气平淡,“这些药方是太医署新拟的,试过几例,效果尚可。”

说话间,马车已到东街。李婆婆家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孩子的哭闹声。王安石率先走进去,郎中紧随其后。他蹲下身,仔细查看孩子的病情,又摸了摸他们的额头,轻声道:“烧得不算太厉害,先喂药,再用温水擦身。”

吴氏不知何时也来了,手里拎着食盒,里面是熬好的米粥和小菜。她把食物放在桌上,对李婆婆道:“婆婆,您也吃点东西,身子垮了可不行。”

李婆婆看着眼前的众人,眼泪止不住地流:“多谢大人,多谢夫人……”

王安石摆了摆手:“快喂孩子吃药吧。”他站起身,又对郎中吩咐,“这附近还有几户染病的人家,你们逐一去看看,药材不够了就去枢密院支取。”

苏小妹站在一旁,看着王安石忙碌的身影。他的布巾被汗水浸湿,贴在脸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