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大宋食韵:舌尖上的千年风华(2 / 3)

/p>

宫女们端着菜出去,裙摆扫过地面,带起一阵香风。刘谨看着空荡荡的灶台,松了口气,拿起毛巾擦了擦汗。御膳房的蒸汽渐渐散去,只剩下案板上没雕完的冬瓜,和锅里没盛完的浮元子,透着精致的甜香。

第三章江南水乡鱼味鲜

绍兴八年的梅雨季节,临安城外的水乡雾气蒙蒙。渔夫周老汉划着乌篷船,船头的鱼篓里蹦着新鲜的鲫鱼,鳞片在雾中闪着银光。

“周老汉,今儿的鱼新鲜不?”岸边的酒楼伙计挥着手喊,手里还提着个竹篮。

周老汉把船靠岸,笑着掀开鱼篓:“刚从湖里打上来的,活蹦乱跳的,做‘宋嫂鱼羹’正好。”他抓起一条鲫鱼,鱼尾巴还在不停摆动,溅了他一手水。

伙计挑了两条最大的,付了钱:“王掌柜等着做晌午的招牌菜呢,您这鱼可得保证鲜。”

周老汉拍着胸脯:“放心,我这船刚靠岸,鱼鳞都没掉一片。”他把钱揣进怀里,划着船又往湖中心去,乌篷船的影子在雾中渐渐变小。

酒楼后厨里,王掌柜正忙着处理鲫鱼。他刮掉鱼鳞,剖开鱼腹,小心地取下两面鱼肉,鱼骨扔进汤锅熬汤,鱼肉切成薄片,用料酒、姜片腌着。灶上的锅里,笋片、香菇已经炒出了香味,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宋嫂鱼羹的汤得用鱼骨熬,奶白色才算好。”王掌柜对学徒说,手里的刀飞快地切着豆腐,豆腐丁大小均匀,落在盘子里悄无声息,“鱼肉要最后放,烫一下就熟,老了就不好吃了。”

学徒点点头,手里的勺子正搅拌着汤锅。奶白色的鱼汤翻滚着,飘着笋片和香菇的香。王掌柜把腌好的鱼片倒进去,用勺子轻轻推开,鱼片很快变白卷曲。他撒上胡椒粉、葱花,滴了几滴香油,鲜香味瞬间灌满了后厨。

晌午时分,酒楼里坐满了客人。跑堂的伙计端着鱼羹穿梭,青瓷碗里的鱼汤奶白,鱼片粉嫩,笋片翠绿,撒着金黄的蛋丝,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王掌柜的鱼羹,真是一绝!”客人舀了一勺,鲜得眯起眼睛,“这鱼肉嫩得像豆腐,汤鲜得掉眉毛!”

王掌柜站在柜台后,看着客人吃得满意,脸上露出笑容。后厨的灶台上,汤锅还在冒着热气,案板上的鱼鳞和鱼骨已经收拾干净,只有空气中还留着鱼羹的鲜香,混着窗外的雨丝,透着江南的温润。

第四章市井小吃藏乾坤

元丰六年的重阳,成都府的巷子里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李婆婆守着炭炉,铁锅里的栗子“噼里啪啦”响,她用长柄铁铲不停翻炒,栗子壳裂开的缝隙里,冒出金黄的果肉香。

“李婆婆,来一斤栗子!”穿粗布衣裳的妇人停下脚步,怀里抱着个熟睡的孩子。

李婆婆用漏勺舀起栗子,在麻袋上磕了磕,栗子壳纷纷脱落:“刚炒好的,热乎着呢!给你挑个个大的。”她捡了几个饱满的栗子放进纸袋,又抓了两个塞进妇人手里,“给孩子尝尝,甜着呢。”

巷子另一头,张二哥的“糖油果子”摊前围满了孩子。糯米粉搓成球,串在竹签上,放进热油里炸得金黄,捞出来滚上白糖和芝麻,咬一口酥脆甜香,孩子们吃得满嘴是糖,笑声在巷子里回荡。

“张二哥,再炸两串!”一个孩子举着铜钱,踮着脚喊,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张二哥麻利地把糯米球下锅,油锅里的泡泡“咕嘟”响,金黄的果子在油里翻滚。他捞出来沥干油,在糖罐里滚了滚,芝麻粘了满满一层,递给孩子:“慢点吃,别烫着舌头。”

拐角的“酸辣粉”摊前,刘婶正往碗里加调料。红薯粉在沸水里焯过,捞进粗瓷碗,浇上滚烫的骨汤,加一勺红油、半勺醋、一把香菜,最后撒上花生碎和黄豆,酸辣鲜香直冲鼻子。

挑夫们蹲在摊前,捧着粗瓷碗吃得满头大汗,辣得直吸气,却停不下筷子。“刘婶,再加点醋!”一个挑夫喊道,把碗递过去,碗底已经快空了。

刘婶笑着往碗里加醋:“慢点吃,不够再添,今儿的红薯粉管够。”她的手在调料罐之间穿梭,盐、醋、辣椒、香菜,每样都加得不多不少,刚好调出最地道的酸辣味。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350zw网】 www.350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