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玄幻奇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_第一章 二次摊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_第一章 二次摊牌(2 / 4)

推荐阅读:

第一军,指挥官加藤清正,一万人。

第二军,指挥官小西行长,一万四千人。

第三军,指挥官黑田长政,一万人。

第四军,锅岛植茂,一万两千人。

第五军,岛津义弘,一万人。

大明赐日本本光寺禅师

相对于丰臣

秀吉的极端排斥,作为亲信的和尚玄苏在完成了翻译的使命——宣读完大明诏书之后作出了一个与丰臣秀吉完全相反的举动:承认大明诏书对自己的册封,公开署名“大明赐日本本光寺禅师”,视此次封赏为相当的荣耀。其实对大明此次册封有所不满的,说起来人数还是较少的,绝大多数受封的日本官员还都接受了官服敕令,并在重大节日、祭奠等场合穿上了大明所赐的官服。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先算账。

第一个是沈惟敬,毕竟是外国人,丰臣秀吉还算够意思,训了他一顿,赶走了事。

随着诵读声不断回荡在会场里,与会人员的表情也开始急剧变化。

小西行长死死地盯着和尚,他终于确信,忽悠这一行,是有报应的。

而德川家康那一拨人,表情却相当轻松,毕竟看敌人出丑,感觉是相当不错的。

沈惟敬倒是比较平静,因为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最失态的,是丰臣秀吉。

参考消息

漂洋过海的朱程理学

嘉靖末年及后来的隆宗以后,日本在仰慕唐文化(中国文化在日本统称为唐文化)的德川家康治理下,运用教条性极重的理学思想对日本国民进行了忠君教育。这种理学教育一直维持到明治年间。清甲午之后,理学控民的思想被日本统治者改为愚忠的军国主义信仰教育。这才出现了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明代的日本尚没有那么教条化,还懂得打不过就跑的圆滑变通,是以才做了倭寇,上岸抢劫。

小西行长也很慌张,虽然事先做过工作,心里有底,但难保丰臣秀吉兴奋之余,不会拿过来再读一遍。

总而言之,大家都很紧张。

李如松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是军人,军人就该打仗,打赢了就是道德,其他的问题都是次要的。

杨镐是个搞人,而搞人,注定是要吃亏的。

幸好,明朝也派来了一个明白人。

万历二十一年(1593),送别了李如松后,麻贵来到了延绥,担任总兵,继续他的战争事业。在这里,他多次击败蒙古部落,立了无数大功,得了无数封赏。到了万历二十四年(1596),终于腻了,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退休。

考虑到他劳苦功高,兵部同意了他的申请,麻贵高兴地收拾包袱回家休养去了。

杨镐这个人,实在有点搞。所谓搞,放在北京话里,就是混;放在上海话里,叫“拎不清”;放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叫无厘头。

其实,杨镐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因为根据朝鲜史料记载,朝鲜人对他的印象极好,也留下了他的英勇事迹。相关史料上,是这样说的:

“所过地方,日食蔬菜,亦皆拨银留办。”

这意思是,杨镐兄的军纪很好,且买东西从来都付现款,从不拖欠,这么大方的主儿,印象不好,那才是怪事。但能不能打仗,那就另说了。

作为万历八年(1580)的进士,杨镐先后当过知县、御史、参议、参政,从政经验十分丰富。仗他倒也打过,原先跟着辽东总兵董一元,还曾立过功。不过这次到朝鲜,他的心情却并不怎么愉快。

陛下说话不作数

尽管石星此时的罪名中有部分是上疏时得到过万历的首肯和批示的,但万历皇帝本身并没有君无戏言的觉悟。“上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喝了就撒酒疯,而撤回旨意这种事儿更是时有发生。相传他身边的太监腿脚都非常利索,随便跑个几里路跟吃饭那么简单。“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连外廷都无人不知。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千山鸟飞绝”的一代官场。

“宜自防,不得专恃天朝。”

这句话通俗一点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老烦别人。

而且当时的明朝,并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觉得打死人家几万人,怎么说也该反思反思,懂点道理,谁知道这帮人的传统就是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直到今天,似乎也没啥改进。

从他的死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有些事不能随便混,有些事不能混。

倒霉的不只沈惟敬,作为此事的直接负责人,石星也未能幸免。明神宗同志深感被人忽悠得紧,气急败坏之余,写就奇文,摘录如下:

“前兵部尚书石星,欺君误国,已至今日,好生可恶不忠,着锦衣卫拿去,法司从重拟罪来说!”

看这口气,那是真的急了眼了。

相对而言,在朝的明军总数比较精确,合计六千四百五十三人。

在日军加紧准备之时,明朝正在搞清算。

杨方亨无疑是这次忽悠中最无辜的同志,本来是带兵的,被派去和谈,半路上领导竟然跑了,只好自己接班。临危受命跑到日本,刚好吃好住了几天,还没回过味来,对方又突然翻了脸,把自己扫地出门,算是窝囊透了。

当然了,杨方亨同志虽然是个粗人,也还不算迟钝,莫名其妙地被人赶出来,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还不大清楚,沈惟敬也不开口。但回来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处找人谈话,他终于明白,原来罪魁祸首,就在自己身边。

中日人数对比

当然某些嘱托,比如要是你读了,我就怎么怎么你,那也是免不了的。

安排好一切后,小西行长无奈地回了家,闹到这个地步,只能这么办了。

无论如何,把明天忽悠过去就好。

第二天,会议开始。

从参加人数和规模上说,这是一次空前团结的大会,因为除了丰臣秀吉和王公大臣、大小诸侯外,德川家康也来了。

第六军,长宗我部元津,一万三千人。

第七军,蜂须贺家政,一万一千人。

第八军,毛利秀元,四万人。

基本都是老相识,就不一一介绍了。

以上人数共十二万,加上驻守釜山的预备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人。

第二个是小西行长,对这位亲信,自然是没什么客气讲了,手一挥,立马拉出去砍头。

好在小西同志平时人缘比较好,大家纷纷替他求饶,碍于情面,打了一顿后,也就放了。

除此二人外,参与忽悠的日方人员也都受到了惩处。

然后是宣战。

窝囊了这么久,不打一仗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这一次,他再次押上了重注。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丰臣秀吉发布总动员令,组成八军:

这位仁兄开始还一言不发地认真听,越听脸色越难看,等到和尚读到封日本王这段时,终于忍不住了。

他跳了起来,一把抢过诏书,摔在了地上,吐出了心中的怒火:

“我想当王就当王(吾欲王则王),还需要你们来封吗?!”

被人当傻子,忽悠了那么久,发泄一下,可以理解。

参考消息

但最紧张的,却是那个和尚。

昨夜小西行长来找他,让他跳读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事情不妙——要没问题,鬼才找你。

而在浏览诏书之后,他已然确定,捧在自己手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全读吧,要被收拾;不读,不知什么时候被收拾。

激烈斗争之后,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开始读这封诏书。

但工作注定是干不完的,万历二十五年(1597),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麻贵起复。

而他被委任的职务,是备倭大将军总兵官,兼任朝鲜提督。

接到命令后,麻贵立即上路,没有丝毫推迟。他很清楚,几年前,那个无与伦比的人,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并创建了辉煌而伟大的成就。

因为就在不久前,他带着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出击蒙古,结果打了败仗,死伤几百人。本来要处理他,结果正好朝鲜打仗,上面顺水推舟,让他戴罪立功,就这么过来了。

戴罪,本来就说明这人不怎么行,竟然又送到朝鲜立功,看来真把日本人当土匪了。

客观地讲,杨镐还是有些军事才能的,而且品行不错,做事细致,但他的优点,恰好正是他的缺点。

清朝名臣鄂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大事不糊涂,小事必然糊涂。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折腾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折腾中去,是不可能的。

但无论如何,不管似乎也说不过去,于是经过综合考虑,明朝还是派出了自己的援军——吴惟忠,三千七百人。杨元,三千人。完毕。

看这架势,是把日军当游击队了。

虽然兵不多,将领还是配齐了,几张新面孔就此闪亮登场。

第一个人,叫杨镐,时任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后改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负责管理朝鲜军务。

这是一个对明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当然,不是什么好的影响。

很快,石星就被逮捕入狱,老婆、孩子也发配边疆,在监狱里待了几个月后,不知是身体不好还是被人黑了,竟然死在了里面。

所谓皇帝一发火,部长亦白搭,不服不行。

既然谈也谈不拢,就只有打了。

但具体怎么打,就不好说了。要知道帮朝鲜打仗,那是个赔本的买卖,钱不出,粮也不出,要求又多,可谓是不厌其烦。所以在此之前,兵部曾给朝鲜下了个文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参考消息

水落石出,他刚想找人去抓沈惟敬,却得知这位兄弟已经借口另有任务,开溜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也跑不出地球,杨方亨一气之下,直接回了北京,并向明神宗上了奏疏,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下皇帝也火了,立即下令捉拿沈惟敬,找来找去,才发现这兄弟跑到了朝鲜庆州。当年也没什么引渡手续,绳子套上就拉了回来,关进了诏狱,三年后经过刑部审查定了死罪,杀了。

沈惟敬这一生,是笔糊涂账,说他胆小,单身敢闯日军大营;说他混事吹牛,丰臣秀吉经常请他吃饭;说他误国,一没割地,二没赔款,还停了战。

无论如何,还是砍了。

作为丰臣秀吉的老对头,这位仁兄竟然也能到场,充分说明会务工作是积极的、到位的。

更为破天荒的是,丰臣秀吉同志为了显示自己对明朝的尊重,竟然亲自穿上了明朝的服装,并强迫手下全部换装参加会议(皆着明服相陪)。

然后他屏息静气,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依照程序,僧人缓慢地打开了那封诏书。

此刻,沈惟敬的神经已经绷到了顶点。他知道,奇迹不会再次发生。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