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科幻灵异>群雄逐鹿英雄攻略> 第九章 三国中的商业智慧:企业战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三国中的商业智慧:企业战略(1 / 2)

推荐阅读:

借助nba的全球影响力,该品牌获得了全球性的知名度,也拓展了国外市场。如在黎巴嫩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挤进了前三,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十几个主要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在快速提升。

该品牌走出了与众多体育品牌不同的道路。大多数体育品牌是先做市场再做品牌,而该品牌是先做品牌再做市场。

刘备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草根刘备是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高手。“皇叔”本身是个很高贵的头衔,而刘备这位皇叔却“往事不堪回首”。刘备当大老板之前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长年寄人篱下,前后给7家大企业主打过工。他先依附刘焉,后改投老同学公孙瓒,还和吕布谈过“合作”,曹操把吕布并购后刘备又在其分公司干苦力,干了几个月感觉没发展前途就又投靠袁绍。后来袁绍也被曹操兼并了,他无奈又跑到本家兄弟刘表那寻求发展。最后终于把老上司刘焉儿子刘璋的企业给兼并了。

品牌高手刘备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的呢?他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分析。

曹操落葬安阳解密

曹操虽贵为丞相,但大部分时间在外东征西讨,一生树敌甚多,他最怕的就是死后被别人掘坟鞭尸,所以弄了72座遗冢。狡兔有三窟,曹操的窟是狡兔的24倍,比狡兔狡猾多了。

但在他死后1790年,他的墓还是被聪明的当代人给挖出来了河南安阳,占地只有七百多平方米,也就一亩多一点。

人们奇怪的是曹魏的都城在许昌,为什么曹操的墓却在安阳,而且如此简陋。答案是:曹操大兴土木,弄得土地稀缺,房地产商趁机涨价,地价、房价居高不下,曹家在许昌也买不起墓地,只好在当时的二线城市安阳草草安葬他,看来高房价真是害死人。

草根刘备的插位:先做品牌,再打市场

硬性开发和并购的结果大多是双方不兼容,睡在同一张床,做着不同的梦,甚至有可能在跟你佯装亲热的时候,背后捅你一刀。所以,曹氏企业的硬性市场开发和并购策略,虽然快速、直接,却只能得到别人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心,如果有机会,对方卷土重来亦未可知。

其实,曹氏企业的过度强硬也使其常常陷入兼并容易整合难的困境。公元215年曹操打败张鲁,平定了汉中,正商议要取西川,结果后院起火,曹操不得不匆忙回师救援,只留下夏侯渊、张磩守汉中。刘备军团趁火打劫,夺走了汉中。

曹操抢了不少地盘,但一有风吹草动,别人就反叛。公元197年,曹操用计兼并西凉,韩遂、马腾归降曹操,但公元210年他们就又扯旗造反。

夭折的上汽双龙联姻

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当时在业内,上汽和双龙的联姻被认为是一个“双赢交易”。但事实证明,两者的联姻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顺风顺水。

当孙权、刘备对曹操羡慕不已的时候,曹操或许正在心里默默地念叨:“兄弟们,你们别看哥表面很风光,其实哥背地里很受伤。”为什么呢?因为曹魏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国独大,但没有解决企业的所有权问题。曹操虽然是当权派,但名义上不过是大汉天子脚下的高级打工仔,干得是皇帝的活,拿的是丞相的工资。尽管他位高权重,可以随意发布圣旨,可以随便给人封官加爵,但终究还是个汉相,不是汉帝。真是成因天子,无奈也因天子。这就是曹操头疼的原因。而且,随着曹魏的势力越来越大,曹操的头也疼得越来越厉害。其实曹操不是头疼是心疼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却没有分享机制,只能看着日渐增长的财富发愁,既不能分享财富,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免职。

曹操也的确差一点被免掉。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汉献帝不堪曹操专权,把血书藏在衣带里,赐给国舅董承和工部侍郎王子服、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密谋用武力罢免曹操。结果被曹操安插在宫中的间谍告发,曹操大开杀戒,才得以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氏企业的市场开拓策略:抢人抢粮抢地盘

三国中,势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就是垄断型国企曹氏企业。它凭着资源垄断的优势,一国独大,曹氏企业的地盘比刘氏企业和孙氏企业的加起来还大。

作为行业老大的曹氏企业,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执行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因此,它总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强势做派。

刘备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自己快速地被大众熟知,迅速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刘备显然是一个事件营销的高手有事件,利用事件;没事件,自己创造事件。刘备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事件营销的机会。

为了使“刘皇叔”这个名号得到皇家的认证,刘备开始和有皇家认证权的国企老板曹操搞合作。他去投靠曹操的时候跟他说自己是皇上的叔叔,曹操就做顺水人情把刘备引荐给了皇上。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汉献帝正被曹操欺负得苦不堪言,一看有人说是自己的叔叔,也不去考证这个叔叔是不是山寨版的,当即就认下了。

刘备的皇叔地位和名号得到了权威认证,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这是曹操此生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帮自己的竞争对手拿到了争夺天下的通行证。因为曹操曾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在高希希执导的电视连续剧《三国》热播的时候,南阳就趁势做了一个事件营销,提升了南阳卧龙岗的知名度。

新《三国》第32集有一场戏,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住着一位当代奇才此人姓诸葛,字孔明,因为住于卧龙岗上,所以又号卧龙先生。”但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三国演义》中还写了刘备的反应:“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书中有后人赞徐庶走马荐诸葛所写的一首诗:“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用现代的商业视角解读,魏、蜀、吴就像是三家不同类型的公司:曹氏企业是典型的垄断性国有企业,做的“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垄断生意;刘蜀是率先实行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孙吴是典型的家族企业。

虽性质不同,但三家企业在当时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它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各自的优势是什么?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精彩的商战故事?

为什么曹操实力强大,却没有品牌美誉度,被称做奸臣;为什么刘备曾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却能留下仁义忠厚的美名;为什么孙吴是家族企业,传承的代际却最久?这其中的奥妙都值得我们用心解读。

曹氏企业形成的过程

曹氏企业在三国时期势力最为庞大,其实,他出生在宦官之家,其父是太监的养子。虽然出身不能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曹操志向远大,审时度势,结交豪强,刺杀董卓未遂逃出洛阳后,很快在陈留开办了公司,自立门户招兵买马。

首先,刘备分析了竞品,主要是曹操,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个抢大汉东西的主,如果打着自己是大汉家族成员的身份跟曹操叫板,在底气上就压过曹操,而且可以把自己置于正义的位置,把曹操置于贼的位置。

再者,刘备分析了整体市场环境。整个市场的状况是,人们都认为曹操不义,是个假冒伪劣产品,如果我以正宗产品的形象出现,人们必然都会喜欢我。

于是,刘备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出现,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也就是皇上他叔。自己的出现是为了匡扶正义,是来讨贼的。多么名正言顺啊!而且,自己的理念是把别人抢我们家的东西拿回来给家长,不是为一己之私,等把我们家的东西要回来交还家长后,就回家编草鞋、种地去。因此,那帮明事理、有正义感的人都会跟随自己。

刘备打造了正统、忠义、仁德的品牌形象,确立了匡扶汉室、杀贼取义的品牌理念,这颇似宋江的“替天行道”。由此,刘备成功地插位,独占了“皇叔”这一市场概念。在市场中,消费者只认第一,就像在体育比赛中,我们都能记住冠军是谁,但很少有人能记住亚军是谁。谁第一个喊出响亮的口号,谁就会在消费者心中成为这一品类的代名词。比如海飞丝首先喊出去屑的口号,即使现在清扬投入大量资金也宣传去屑,还是无法超越过海飞丝。这就是“第一声”的力量。

刘备如何快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刘备是一介草根,而且是编草鞋的,可谓是草到了脚底板。因此,刘备的民营企业与曹魏相比显然没有什么竞争力,而且面临着随时被曹魏吞并的风险。刘备显然不会束手就擒,他最善于攀龙附凤,通过寻根问祖查到了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弄了个贵族头衔,变成了刘皇叔,也就是皇上他叔叔。

有了“刘皇叔”这个金字招牌后,刘备就开始整合资源,他用的第一招便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股份制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桃园三结义是刘氏股份制公司成立大会,刘备的第一次融资就吸引了当地的中小企业家张飞和关羽入股。张飞是涿县的屠宰大户,张飞牌牛肉已卖了1800多年,直到现在还畅销海内外,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品牌之一。此后又引进了新的股东诸葛亮、赵云、马超和黄忠等,组建了一支超稳定的股份制团队。

刘备是品牌运作的高手,用的是插位战略:曹操向左转他就向右转;凡是曹操反对的他都拥护,凡是曹操拥护的他都反对;曹操用拳头示强,他就用眼泪示弱;曹操先抢地盘,他先做品牌。刘备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曹操褊狭,我就宽容;曹操残暴,我就仁慈;曹操狡诈,我就忠厚,只要和曹操反着来,事情就成功了。)在市场方面干不过曹操,但曹操的品牌不行,刘备就先做品牌。以品牌驱动市场,刘备走出了一条与曹操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企业是捂紧钱包渡过难关以求“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还是逆势而为,大手笔地投入?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我国的某运动品牌选择了后者。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该品牌转变战略,逆势出手,在别人都畏首畏尾的时候大举投入,从而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与fiba(国际篮球联合会)和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合作,该品牌已经垄断了国际最知名的两大篮球赛事资源。

联姻之后,上汽才发现双龙的技术研发成本过高,而且双方在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签约之前,双龙工会举行了总罢工,分歧和隔阂使并购后双方的合作与经营无法顺利展开。

2009年2月,韩国法院宣布双龙破产,双龙资产大幅缩水。而作为控股股东,上汽集团持有的双龙汽车股份也被稀释至10.12%,资产减值损失约30.76亿元。

这说明,并购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两个企业能否完全融合。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格,因此,当两个企业合并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跨国并购尤其如此,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政治、经济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更加激烈。这也是大多数进行并购活动的企业会面临的难题。

因此,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双方在文化、人力资源方面的整合、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曹魏虽然硬得有资本,但却硬得不应该。企业若要持久经营,不仅要有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更要有高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曹氏企业的垄断优势,决定了其强硬的市场开拓风格,它采取的是“抢人、抢粮、抢地盘”的强势竞争策略。只讲硬道理,硬起来比谁都硬。为什么曹操这么硬,因为朝里有人?不,他不是朝廷里有人,而是朝廷里都是他的人。市场占有率低,曹操就采取强买强卖的并购策略,霸王硬上弓,不管你同不同意,先拿下再说,从公元198年开始,曹操先后吞并了徐州、冀州、青州和并州,并于公元207年8月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想想也是,就一个劫道的彪形大汉而言,他的劫道理念就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要是半个不答应,老子管杀不管埋。实力硬,话说出来自然硬。

曹氏企业硬得有道理。它在开拓市场的时候,往往是千军万马直杀过来,铁骑踏过,血流成河,这地盘就成它的了。因此,曹氏企业靠着强大的势力迅速扩张版图,快速并购了多家企业,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和行业的领导地位。

曹氏企业硬的结果高知名度,低美誉度

打下市场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能稳守市场。曹氏企业在守市场方面乏善可陈,它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美誉度却很低。其根源就在于曹氏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只注重并购对方的土地、资源、人马等硬资产,人心等软资产却没并过来。可以想见,一个靠大棒让人屈服的人,怎能指望别人对他感恩戴德?只要一有竞争对手出现,其地盘就会全部沦陷。就像现在的市场中,虽然山寨产品泛滥,但当高质量的原版产品出现,它们就会被消费者抛弃。

硬性并购的结果双方的不兼容

新《三国》把诸葛亮从南阳拉到了襄阳,南阳人自然不干了。电视剧播出后,不断有网友和当地学生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前聚会,还在卧龙岗山门前的“千古人龙”牌坊下拉起条幅,30名小学生齐声诵读前《出师表》,游人与市民签名声援。活动的最后,几名网友还抬出一台电视机当场砸毁,以示对新《三国》的抗议。也有网民发帖,要求高希希回家学历史,还要求他和编剧朱苏来南阳卧龙岗为历史谢罪。这些举动,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南阳也在热闹的讨论中为更多人所熟知。

刘备:整合资源的高手,搞股份制

曹操迈出的最关键一步是在公元196年,他给自己带上了一顶红帽子,把汉献帝劫持到了许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垄断资源,号令天下,巧取豪夺,扩大市场,建立了当时最大的垄断性国有企业。

有了杀人许可证之后,曹操就只管杀不管埋,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拥有了说一不二的决策权。诸侯上书要先奏曹操,再奏天子。曹操名为丞相,实为天皇。有了国企这个金字招牌之后,曹操的地盘不断扩大,开始做垄断生意,曹操成了大汉天子的代理人,各地诸侯都得听他的。

曹氏企业有点像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海尔老总张瑞、敏提到中国移动时羡慕不已,因为“客户的数量决定企业生存的质量”,中国移动客户数量巨大,而且客户群的消费能力很稳定。不管你到了哪里,国内还是国外,你都得缴费,否则手机就停机了,这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即便你跑到了天涯海角,照样在它的营运范围之内,你手机上的“中国移动欢迎您”即是证明。曹魏又像中石化,“美丽的祖国我的家,走到哪里随便挖”,原油涨价,它比谁都涨得快;别人降价,它却磨磨蹭蹭不肯降,里外都赚钱,不进世界500强前十位才怪呢!所以曹操将企业做大在于他有垄断的政策,当然这政策也是他争取来的。

世人都爱做独门生意,“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曹魏掌握了核心资源,而且还是独占,让孙权、刘备之流羡慕得直流口水,恨得牙痒痒。

曹氏企业的烦心事所有权问题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