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玄幻奇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_第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_第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1 / 3)

推荐阅读:

其实你很脆弱

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全。

侯泰奉皇帝之命前来,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

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

“靖难的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太宗(朱棣)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参考消息

李浚告变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阴谋家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相比之下,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

二十多年一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所有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也侮辱了他的智商。

不想再等,也不想再忍了,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吗!造反了!

朱高煦虽然激动,但并没有丧失理智。他在造反之前,派出了亲信枚青,去京城找一个人,他相信,凭着多年的交情,这个人一定能够站在他的这边,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大事必成!

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潜入京城,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张辅。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个明白人,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疾苦的人。

事实上,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他就打谁,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主动去找别人麻烦,一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大军出征要粮食、要民工、要很多的钱。朱棣自己既不种地,也不赚钱,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官吏大人们自然也不会去种地,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所以到了永乐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瞻基没有他爷爷那么伟大的志向,但他很明白,现在已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所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像“三杨”这样的助手,面对着民生凋敝的现状,朱瞻基跃跃欲试,要大干一场。

可是在大干之前,他必须先料理一个人。

我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百思不得其解,总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思考的,他的脑袋装的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

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抚)。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在历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闪光表现得到皇帝的欢心和信任,从而为祸国家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和珅),但事实证明,这一次,朱瞻基并没看错,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二十年后,他将挺身而出,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千古流芳。

“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不做好人,连坏人也做不成,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城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宣德元年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并不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一下子慌了手脚,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少有听命者。

这个时候,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

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有一次,他去给父亲上坟(谒陵),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他们为何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皇帝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缴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这些人这么拼命地干,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其实,在枚青到达京城之前,朱瞻基已经得知兵变的消息了。当时御史李浚告了丁忧回乡,朱高煦知道他很有才能,就派手下王斌去把李浚拉入伙。迫于形势,李浚假装答应,随后紧急安排家人远走避难,自己则连夜奔赴济南,请求都指挥靳荣发给符验,火速赴京告变。谁知靳荣早已经变节,所以百般阻挠其入京。情急之下,李浚挥刀大吼:“靳荣,你不让我告发,难道怕我坏了你的事情不成?”靳荣一看对方要玩真的,又怕身份暴露,这才放行,李浚遂抄小路直奔京城而去。朱高煦的飞骑一路追杀,但沿途李浚化名为王刚,使得追兵不知所以。最终,李浚安全抵京,朱高煦的阴谋败露了!

接着,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抓来送给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看看这些用词,所谓“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给三分颜色,却想开染坊!无耻一词当之无愧。

从古至今,像朱高煦这样的无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明明自己搞阴谋,却总喜欢诬赖别人,给他留面子,却是给脸不要脸。

对付这种无赖,实在是不用讲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共叙友谊之后,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是个直爽人,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来得及给枚青安排,就把他捆起来,连夜送给了朱瞻基。

朋友?交情?呸!时务!

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并不想动手,他希望和平解决。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终于造反了!

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

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干什么不好,偏偏要去干阴谋家,这一行虽然竞争不激烈,但对素质要求极高,虽然有姚广孝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光荣榜样,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坏人、阴谋家,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

朱高煦的素质不行,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作为一位阴谋家,朱高煦的事业是失败的,也实在混得太差。

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

闹剧的终结

虽然这次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完结了,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为我们上演“朱高煦造反”这部喜剧的续集。

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义尽,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朱瞻基钩倒在地。

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在这场滑稽戏里,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这出戏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朱高煦出来投降后,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人,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

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无丝毫惧色,便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洪亮,条理清晰,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动容(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词严的话:

“宁可战死,绝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朱高煦的选择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这样的回答让朱瞻基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宫。

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朱瞻基回到了皇宫,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发给各位大臣。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