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64章 钉马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4章 钉马掌(2 / 2)

推荐阅读:

“这马掌之策甚善,此乃以铁木皮等换马匹之寿命,甚为合算!”

说着感叹道:

“吾等又得一利器矣!”

此事赵云略有发言权,他想了一下道:

“在辽东时,便见过有胡人爱惜马力,以绳、钉等法,将木头置于马掌处。”

次日攻高昌城,当日麴智盛举城投降,随后老侯兵分多路,连克二十二城,俘八千户,两万余人,凯旋而归。

整个灭亡的过程实在太快,于是侯君集撤兵后,高昌流传有童谣:

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

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高昌传国九世,国祚134年,至此而亡。

而且对古代来说,夏季钉铁马掌,冬季钉胶皮马掌,泥地多的地方可以考虑木马掌,棘草较多的地方还能用皮质半裹马掌。

不同的地区环境有不同的马掌选择,对古人来说若无官府牵头,这种事情还是太麻烦了。

所以,若是在唐朝已经有大规模列装马蹄铁,相信麴文泰放狠话的时候会再谨慎一点。

总之,侯君集不惜马力领着大军到达碛口后,麴文泰直接吓死了。

面对这个消息,唐军都想趁对方群龙无首来一波奇袭,但是侯君集不允许。

最大原因自然就是因为从敦煌到高昌这条路非常难走。

曾经驻守安西都护府的岑参写诗记录下了这一行见闻: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既然马的蹄子都被磨出血了,由此可见,唐朝的骑兵应该是没有大规模列装马蹄铁的,比较可惜。

根据如今出土的墓葬来看,南北朝时北方的部分地区就有了钉马掌的习俗。

“大哥,这高昌小国的国祚都有一百多年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既有河西,又有河套,养马之地遍布,良马自不缺,故不在意此等小道。”

张飞哑然,也不由得更加羡慕。

赵云想象了一下,若是他麾下的战马皆能钉马掌,则良马能奔驰更久还不必担心损伤。

骑兵也能负铁甲,带更重的武器,如此一来,仅在光幕所见的骑兵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当即赵云看向了张飞:

河西的财赋情况李世民了然于心,因此思考的也很简单。

这高昌收的,都是大唐的钱!

若是高昌这个钉子一时半会儿不能动的话,那便要考虑一下直接打通大漠道了。

虽然这些被高昌刮走的财赋在放在整个大唐不太起眼,但他李世民不嫌弃。

侯君集在河西时一直在禄福县停留,离敦煌并不远,因此对其情况也熟悉。

“只是想不到此等小物,竟还有如此益处。”

张飞如今还在等待从雍凉收集第一批良马,此时谈到骑兵相关的也不吝提问:

“那唐朝既多见此物,为何不甚在意?”

刘备看着光幕上那唐朝的疆域,叹了口气道:

“还能有何原因?”

李世民力排众议,在此设西州。

至此,大唐正式有了用兵西域的桥头堡,开始磨刀霍霍向西突厥了。】

“又一国亡矣。”

孔明语调没有起伏,干巴巴道。

然后饶有兴致道:

老侯认为,高昌给脸不要脸才逼得陛下出军,咱们此行,灭国为辅,问罪为主。

而且古语有云,礼不伐丧,唐军乃是王道之师,用得着出此下策?

在老侯的命令下,唐军列阵,击鼓缓行,给足了礼节。

虽然在咱们后世看来,这种动作颇有一股“看出殡不嫌殡大”的味道。

后来的事情就简单许多,半日攻下了田地城,俘七千多人。

因此有人认为唐朝不用马蹄铁说不过去。

但冷兵器时代,马掌的发展是跟驮负的重量息息相关的。

骑兵装备越重,马蹄损耗的也就越厉害,对于马蹄铁的需求也就更高。

唐朝多为长途奔袭的轻骑兵,因此对于马蹄铁的需求并不大。

马蹄铁还跟冶铁技术息息相关,就比如马蹄铁很好制造,但固定马蹄铁的马蹄钉还是略有门槛的。

“三哥!”

张飞心下一突,子龙如此态度,他怎么总觉得不是好事呢?

赵云也直来直去:

“雍凉第一批骑兵,能否由云来统帅?”

果然……张飞叹了口气,选择了顾左右而言他:

略做沉思便肯定道:“能开”。

“那便交由君集去办。”李世民轻巧任命道。

看着侯君集面上浮现的喜色,李世民还是不愿再多说其他,指了指光幕道:

“先看。”

【事实上麴文泰一开始的装腔作势自然是有道理的。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