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10章 哭错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章 哭错坟(2 / 2)

推荐阅读:

【既然已经大概介绍过这些倒霉的名将,那么咱们重新看回安禄山。

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喊出了清君侧的口号。

此时的安禄山有一个效仿李渊的选择,那就是先攻太原,再过黄河,随后直取长安。

理论上来此时的安禄山应当要跟其他节度使抢时间,那么直插长安是最有效也是最快的打法。

但,我们也说过,安禄山不是名将,因此他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最为稳妥的方案:

大唐定然是要控西域的,而这吐蕃就犹如附骨之疽,向东能威胁河西,向北能威胁西域。

不消除这个祸患的话,便要犹如这玄宗此时,陇右河西都要设重兵防守,如此能辐射到西域的力量就显得极为有限了。

这件事暂且放上一放,侯君集呻吟一声:

“怎地又一个名将封常清……”

李靖哈哈大笑,拍了拍侯君集的肩膀,示意他还需勉励。

看着甘露殿右边挂着的地图,以及吐蕃境内标注着的进入印度的路线。

李世民提出了一个猜想:

“若按这玄宗时节度使所想,灭吐蕃后寻其后径,直入印度,在此设府,以控制中亚?”

河西战略已经研究过许多次,如今领兵设府,最大的问题便是补给。

就如这高仙芝仅领兵两万,并非不想提五万乃至十万大军,一方面需要留人威慑安西,另一方面也是因西域土地贫瘠,粮草不足而出大军,如何能行?

“汝辈此遭遇,岂非小国无主权,弱国无外交之言最好注解?”

侯君集出声赞同:

“大唐已经给过汝辈选择了。”

李世民对此浑不在意,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光幕上飘过去的文字,有点羞恼:

“这棒子,真该杀!”

也就是从此刻起,河朔三镇的士卒都是本地人,而且荣辱皆凭安禄山一言而决。

范阳平卢基本上都被安禄山借着玄宗渗透的差不多了,全是自己人。

而河东,本地人虽然不是很服中央,但更厌恶杂胡,还有不少硬骨头。】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这两位还算相对权威的,阿拉伯民间更有信口开河的称:此战阿拔斯尽歼十万唐军,仅千人得以生还。

怛罗斯咱们在历史上确实战败了,但也不至于被如此胡说。

真要有这么多兵力的话,高仙芝需要考虑的就不是打赢怛罗斯之战,而是要考虑派使者联络拜占庭,联手肢解阿拉伯帝国了。】

〖大唐真是将星如云!不过高仙芝也是真的惨,竟然被棒子给强行认祖。

确实,我知道棒子专门给高仙芝拍了歌功颂德的纪录片时我都惊了,你们祖先是高丽不是高句丽啊喂。

河北南下,先攻洛阳,再破长安。

而这个在事后看来很好的方案,初衷只是因为此时的安禄山无法调动河东边军。

王忠嗣与安禄山,除了一个是忠臣一个是反贼,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人所处的时间不一样。

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时,府兵制已经彻底崩溃,737年,玄宗改府兵为募兵。

而到了738年,玄宗就宣布募兵制大获成功:边镇诸军招募的长征健儿已经足额,无需再从内地征调。

对于阿拉伯史学家的记载,李世民不屑一顾:

“都与那棒子一个德行。”

不过这里光幕倒是确认了一个消息,让贞观群臣有点好奇:

“这拜占庭帝国,是取罗马而代之?”

“看来西方亦没有千年之王朝。”

杜如晦思忖了一下,首先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丝绸之路兴盛数百年,此商路一途,不怀德善国不知凡几,若从西域而出,则彼辈视我等要尽控商路,定然反复。”

李世民点点头,这也是他的看法。

不过现在考虑这些也有点远,李世民看向光幕上被标注的那块地方:

“无论出不出中亚,吐蕃必灭!”

同时心里又对那半岛打了个叉叉,你们跟朕的眼睛杠上了怎地?

长孙无忌宽慰道:

“大家,如此愚民不敌我唐神威,只能如此自欺聊以自慰。”

“无大家之胸怀,此后亦必将泯入历史,有何道哉?”

说得倒是也有道理,因此李世民注意力很快转回正题。

高丽国的前身是新罗百济,而高仙芝当初有个赚钱的营生就是掳掠新罗婢卖到大唐赚钱……

所以这是哭错坟了?高仙芝不仅不是棒子的祖先,反而还是一个带恶人?

反正棒子脑壳有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就像拍的电视剧里,二凤一会儿被射的是左眼,一会儿是右眼,绝了。〗

甘露殿中的贞观群臣对于中亚诸国没有半点仁慈。

这种前倨后恭的行为反而引得长孙无忌轻笑: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