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36章 魏延之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魏延之死(2 / 2)

推荐阅读:

张飞哈哈大笑道:

“文长,我让大哥也给你写一幅字如何?”

“你说是制矜好呢?还是制傲好呢?”

魏延说不出话,相较来说他现在还是太年轻了,张飞轻松调笑,他很难放得开。

“翼德!”刘备头疼的挥挥手让自己三弟正经点。

最终结局是魏延身死被夷三族,杨仪也被驱离季汉权力中心,最终忧愤自杀。

如今我们千年后已经很难深究其中真相,陈寿在三国志中做了比较合适的盖棺论断:

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换个方向想。”张飞对着关羽比了个大拇指:

“二哥培养的都是人才啊!”

而最终,在栈道被烧,魏延大军在前的情况下,杨仪的檄文能递到成都就很离谱了。

所以魏延传的这个死因,很大概率并不靠谱。

关于魏延之死,《魏略》里提供了另外一个说法:

丞相病逝前召魏延等人交代后事,魏延依军令行事,秘不发丧悄悄退军,直至褒口才发丧。

杨仪见魏延掌权怕被魏延清算,于是诬陷魏延要降曹发动兵变。

而且魏延传记载的杨仪悄悄领大军撤退,把魏延孤零零扔那儿导致魏延大怒,显得既荒唐又可笑。

其次是褒斜道好像突然成高速公路了。

魏延传这段记载其实相当魔幻:

杨仪先跑路,然后魏延大怒,追上并且烧了栈道。

杨仪紧随其后,魏延烧一段栈道他就修一段,紧紧跟随。

而数百年后的晚唐,有一位盛唐武士,他如武侯一般,虽未见过大唐盛世。

但为了盛唐的复兴,同样剖肝沥胆,在陇右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千年之遗憾,忠武不输大汉武侯!】

下一章内容应该都看得出来,写的会比较慢,见谅。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魏延沉默应下,恭恭敬敬对着刘备孔明下拜,随即跪坐在自己位置上沉思,腰板挺得笔直。

刘备或许是来了灵感,讨过来一张纸,挥笔将陈寿最终的评价写了下来,随即掷笔道:

“莫说文长,翼德!”

张飞吓得一个激灵,同样腰板挺得笔直:“俺在!”

刘备将这一幅字塞到了张飞怀里:

“还要劳烦季常,今日分逍遥津与襄樊之战两卷,交与文长阅览。”

马良表示小事,魏延表示必将关将军教导谨记于心。

张飞惹不起二哥,但是对于现在的魏延魏主簿还是能调戏一下的:

“文长,要不要也喊三声试试?”

魏延摇头,甚至感觉脖子上似乎有一道若有若无的凉气。

“观光幕之言,文长骁勇,杨仪有才,然因性格而互不能容,殊为可惜。”

孔明则是感叹中带着点庆幸:

还好,这魏延并不是如马谡一般言过其实。

“文长有空当读廉颇蔺相如旧事。”

孔明也就言尽于此了,毕竟他是空闲确实并不多,而且魏延也并非稚子,点到即止即可。

关羽黑着脸不想说话。

张飞倒是很快活,拍着魏延肩膀问道:

“文长,感想如何?”

魏延久久不言,最终道:

“既未有降曹之意,便好。”

魏延不战军走,被杨仪军追而杀之。

相较来说魏略其中杨仪诬告魏延降曹的说法,与魏延传记结尾的“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还能对照得上。

基本可以认为杨仪确实有诬言魏延降魏。

至于其他方面,魏略的真实性并不能保证,三国志的自相矛盾也说不通。

因此只能推断是丞相逝世之后,位高的丞相司马魏延和权重的丞相长史杨仪,两人矛盾再也无法缓和,并很可能因为撤军时的具体权力节制问题,爆发了出来。

过了栈道之后杨仪写了檄文控诉魏延谋反,信使从魏延大军中挤了过去,跑到成都送到了刘禅手里。

这其中问题就太多了,首先魏延既然被命断后,那肯定就是后军。

后军越过前军去争褒斜道,难道以为武功水对面的司马懿是死的?

而且褒斜道的栈道此前被赵云烧过一次了,当时赵云一把火逼得曹真退兵。

和杨仪这边走边修栈道的本事比起来,曹真就变的仿佛在打假赛。

“汝之旧祸,何尝不是招祸于身,取咎于己?”

“当时时自省!”

张飞抱着字帖,撇撇嘴拉长了声音道:

“弟弟省得。”

【武侯归天之后,陇右这片土地至此也传唱着他的传说。

【魏延之死其实拆开来看其实就是丞相之死引发的一场政治动乱。

就如周瑜死后江东豪族人心思动一样。

三国志关于这部分的记载,每一处细节都在透露着问题。

首先是临终会议,交代了让魏延断后,但是会议列席的人只有杨仪、费祎、姜维等。

给魏延这个征西大将军兼丞相军师布置工作,但却不让这个地位极高的人列席,既不合理也不合适。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