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历史军事>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发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发现(2 / 2)

推荐阅读:

病毒研究到了李谕穿越前的时代还是前沿领域,因为确实太神秘。

按照生物学的定义,病毒只能算作一种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存在。

——不能算作生物。

这个结论想想就有点毛骨悚然。

按照生物演化理论,数十亿年前地球出现了有机大分子,其中就有rna、dna、蛋白质等,它们是最初的分子生命。

秉志说:“都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实在想不到病毒如此微小,还能有什么结构。”

李谕说:“这东西是不是生物都不好说。”

“不是生物?”秉志讶道。

“我是想,生命体不管怎么说都要有微观结构,一旦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还算生命吗?”李谕说。

吴君说:“先生的话越来越有哲学味道。”

没过几天,秉志和吴君就有了初步成果,速度相当快,毕竟他们有明确方向,而非其他实验室那种盲测。

李谕来到实验室看成果。

他们两人通过多组对照试验,证明了的确有物质可以溶解细菌;然后再过滤、增殖、培育等多次验证,证实其是一种病毒。

实验过程不复杂,但得到的结论很令人振奋。

两人拿试管的手都开始颤抖,更不知道论文怎么写。

“简单,”李谕给他讲了起来,“无非就是设备、剧本、导演、演员,反正只拍短片,不需要多少钱。”

张元济问道:“开始要投多少?”

李谕说:“最初可能需要个十万元,一旦运作起来,两三年就可以回本。”

张元济说:“这么说确实值得一试,要是国内再多些影戏院更好。”

李谕说:“除了电影,还可以拍拍新闻短片之类的,反正题材太多,只要拍出来,绝对有市场。”

这种复仇故事说听起来挺热血。

不过其实不太准确,因为很多病毒一点都不古老;另外现代生物学早就有了更多发现,甚至发现人类的基因有很多病毒留下的片段。

总之这个小东西的研究未来太广。

秉志和吴君都觉得很有意思。

吴君说:“先生,请您给这种病毒起个名。”

受港片影响,很多人总感觉虹口是日本租界,其实这里属于上海公共租界,不过日本人确实挺多。——除了日本人,虹口还有不少犹太人居住。

张元济对李谕说:“去年大戏院的创始者西班牙人离开上海,日本人接手,改名叫做了‘东京活动影戏院’。”

“东京?”李谕一听就有点倒胃口。

张元济说:“工部局同样觉得名字不好听,让日本人尽快改成‘虹口活动影戏院’。”

“这样多少听着顺耳一点。”李谕说。

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存所有生物的最近共同祖先“露卡”在内的部分分子生命突然进化成了细胞。

这个过程堪称生命第一个大奇迹。

——一些关于宇宙中为什么很难找到外星人的理论中,提到了生命进化可能存在几个非常大的障碍,导致生命或许非常稀少,第一个大障碍就是这个进化过程。

细胞对于分子生命来说,完全是降维打击,迅速占据了整个地球生态圈。

所以有种假说认为残存的分子生命演化出寄生手段,发展成病毒,与细胞生命进行永恒的斗争。

“就当常规的科学讨论。”李谕其实是在有意引导。

吴君说:“细想一下,细菌的结构已经非常简单,病毒又小了一个数量级,很多细菌结构不可能再保留,总不会只有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细胞核吧?但这种结构应该很脆弱才对,又怎么能够形成生命体?”

李谕说:“或许它们生来就只能以寄生体存在,所以很多维持生命的细胞器就不需要。”

“先生的猜想很有见解,”秉志说,“但自然界到底允许一种连维持生命与繁衍都需要宿主的生物存在吗?”

李谕的目的达到,鼓励说:“你提的问题非常好,可以写进论文中。而且将来可以进一步对寄生关系做研究。”

吴君的想法很大胆:“先生,当年科赫证明细菌可以导致疾病诞生,让西方医学大大进步;病毒又可以杀死细菌,岂不是找到了一种灵丹妙药?”

李谕说:“你可别忘了,病毒也可以致病,没那么好掌握。”

秉志说:“可惜看不到它的真实面貌,令人心痒难耐!”

李谕笑道:“人类看不到的东西多了去,我也看不到电子和原子。”

“不一样!”吴君说,“原子是组成所有物质的粒子,包括病毒,它们必然小到看不见。”

张元济明白这是个典型的蓝海市场,越早杀进去越好,于是说:“回去我就成立影戏院部,专门做做研究。”

有传闻1917年时,一名美国人带着电影设备来国内想投资制片工厂,不过苦于找不到合作的商人。商务印书馆最终只以3000的价格获得了他的拍摄设备,从而开始电影事业。

也不知道真假。

但张元济肯定是真的想搞搞电影。

——

“就叫噬菌体吧。”李谕挺喜欢这个名字的。

“噬菌体,”秉志喃喃道,“吞噬细菌的神秘生物……我赞成!”

吴君说:“言简意赅,我也没意见。”

李谕说:“你们快写论文,我帮你们发到美国的《science》还有国内的《科学杂志》上。”

秉志笑道:“《science》嘛?这趟回国太值了,直接有了一篇足以毕业的博士论文。”

影戏院想买一份拷贝,不过李谕听到是日本人经营后,立马坐地起价。日本人没办法,只能接受高价。

影片不长,很快看完。出来后,张元济感觉很有意思。

李谕问道:“筱斋兄是不是也想进军电影行业?”

当时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找自己,就是张元济带来的。

“确实有一点想法,”张元济说,“不过我还没有摸清其中的门道。”

推荐小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35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