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50中文>历史军事>大清兴衰录> 第40章 台湾的命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章 台湾的命运(1 / 1)

推荐阅读: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我以为然!

1696年3月,施琅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岁。康熙皇帝闻讯后,痛心不已,下令厚葬,加赠太子太傅,谥号襄壮,并在泉州府学前建祠纪念。

本文由小说“”阅读。

真正力主经营台湾的,只有施琅。

看到朝野上下弃守之声高涨,施琅心急如焚,连忙上奏了一篇奏折。

施琅这辈子,上过很多奏折,我以为,不说施琅平定台湾的功劳,即使光凭这份奏折,也足以名垂青史。

这篇奏折叫做《恭陈台湾弃留疏》,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原文。可以说,这篇奏折至今仍有相当重要战略指导价值,对于中华民族反独促统的伟大事业仍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指导价值。

这篇奏折的主要内容将就是坚决主张驻守台湾。在奏疏中,施琅指出,台湾事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防护重任,万万不能丢弃。他用自己的亲眼所见,进一步论证说,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为东南沿海地区提供重要物质保障。另外,他还告诫说,对台湾这个地方,荷兰等外国侵略者无时不想侵占,我们如若不守住,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台湾一旦再被外国侵略者侵占,那时再出兵远征,将会难于登天。

第40章台湾的命运

一切都结束了。施琅也曾经这样认为。然而,恰恰相反,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

一场争论正在前面等待着他。

这是一场清朝内部的争论。当然这个争论在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仅仅是有的人看的是长远利益,有的人看的是眼前利益。

今天,如果我们把台湾收回来,想都不用想,这么个风水宝地,是绝对没有可能放弃的。不论是长远的还是短期的,台湾那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估计一旦回归,大陆的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跑到台湾去,哪怕不能定居,打个工也是高工资。

这篇奏折永远告诫中华民族对内忧外患的警醒,提高人们的忧患意识。《疏》一文洋洋近2千言,通篇洋溢着维护国家统一的炽热爱国热忱,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溢于言表,全文贯穿着海防思想和国家安全思想。

施琅可以说是中国提出海权论的第一人。

施琅的上疏雄辩有力,打动了很多人,包括康熙。康熙也因此改变了主意,下决心守住台湾。

施琅也因为在这场决定台湾命运的争论中,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无论是在征讨、弃留台湾问题上,还是在善后、治理台湾问题上,施琅都表现得高瞻远瞩,施琅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出了不可抹煞的功绩,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主义将领。

可是在康熙那个年代,台湾可以说是一个最不受待见的地方。清朝本来海军就不强,为了防守台湾要耗费大量的军费,维持一支庞大的海军。

而且台湾的gdp非常低,还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发台湾。要知道,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康熙朝的人力资源可以说非常缺乏,据估计,这个时候全国的人口绝对不超过五千万。中国大地上,有的是土地去开发,犯不着再去开发台湾。

而且为了开发台湾,清政府还需要花大量的银子进行补贴,实在是一个负担。

因此,当时包括李光地在内的很多大臣都表示:应该放弃台湾的土地,将台湾人口迁往大陆。康熙也一度表示赞同此议,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失之无所损”。

即使是在福建经营多年的姚启圣的认识也不是很全面,他认为:留恐无益,弃虞有害。

推荐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350中文